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 > 正文

王延龄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王延龄,在所有的包公戏中都有一位王丞相的角色,他作为重要的配角周旋于包拯、庞太师和宋仁宗之间,成为朝廷内斗的润滑剂。几乎每一场关于包拯在朝...大家一起来看下王延龄吧。

在所有的包公戏中都有一位王丞相的角色,他作为重要的配角周旋于包拯、庞太师和宋仁宗之间,成为朝廷内斗的润滑剂。几乎每一场关于包拯在朝廷中惩奸除恶的桥段中,他都有出场,积极周旋于其中。在关键时候他多次劝说宋仁宗做出正确决策,保护了受到奸臣打压的包拯,成为故事中正面朝廷官员的典型。对于这位王丞相的来历,小说和戏剧中描述得支离破碎,因此也引起了很多文史爱好者的好奇。为此历史爱好者们都去宋朝史书中寻找答案,想要对这位包公戏的重要配角人物寻根究底。

王延龄 第1张

包公戏中对王丞相的描述很多,各方面的线索收集起来还是不少的。这位王丞相名叫王延龄,宋朝的三朝元老。他是包拯的老师,也是他在朝廷中最大的支持者。他和包拯一样当过开封府尹,可以说是手把手教着包拯当官的。他是宋仁宗赵祯最为信赖的文臣之一,在朝廷中有极大的话语权,常常在庞太师暗算包拯时保护他。结合这样多的戏剧故事线索,似乎在史书中确认这位王丞相的来历应该很容易。但事与愿违,史书中既没有叫王延龄的丞相,也没有完全符合这个身份的王姓丞相,所以引起了很多文史爱好者的讨论。

在文史爱好者的群体中,认为王延龄历史原型的可能性比较高的是宋朝名相王曾和王旦。甚至有人说王延龄是这两个名相混合的角色,而非将单独一位名人作为历史原型。可是从史书来看,这种说法其实有很大的漏洞。事实上王曾和王旦尽管也姓王,也是宋朝前期的名相,但在历史上和包拯的关系并不密切,更不要说成为包拯的老师了。他的经历也没有出现在与包拯相关的案件和历史事件中,说他们说包公戏中王延龄的原型是非常牵强的。这种说法大概率是文史爱好者在考证中,牵强附会而得出的结论。

按照戏剧的设定,王延龄是三朝元老,这是很重要的标志。文史爱好者们列出的名相王旦和王曾都不符合这一条,所以很难说是王延龄的原型。王旦是宋太宗赵光义时候的进士,在宋真宗赵恒末年去世,只能叫两朝老臣。他做过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澶渊之战时为权任东京守事,可以说是赵恒最信任的老臣之一。他掌权十八年,为相十二年,是宋朝少有的掌权超过十年以上的宰相。从权位上看,王旦比戏剧中的王延龄尤有过之,但人生经历却与包公戏无关。他死于宋真宗天禧元年,那时候包拯还没进京考试,根本不可能是他的老师。

名相王曾的人生经历上倒是与包拯有着时间轴上的重合,但却没有任何空间和人物事件上的交集。王曾是宋真宗时的状元,而且是连中三元,因而受到宋真宗的重用。他在宋仁宗宝元元年死于郓州任上,从资历上看也只是两朝元老。包拯是宋仁宗天圣五年的进士,但他考中后没有当官,而是先在家里侍奉父母,所以与王曾没有什么交集。等包拯父母去世而复出当官时,王曾正好与吕夷简内斗而一同罢相,然后被外放去了山东郓州。当时包拯复官后被安排在安徽天长县当知县,可以说两人基本上就没有私交的机会。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王旦和王曾都不是王延龄的历史原型,那么到底是哪位北宋丞相呢?要回答这个疑问,还是要从北宋的史书上找答案,尤其是与包拯密切相关的史料。在包拯的史料中,有这样一位姓王的官员,与戏剧中的王延龄有着高度的雷同点。虽然他没有正式的拜相,但在朝中地位也是一等一的重臣,对包拯的官场道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包拯能成为宋仁宗时代的名臣,与这位姓王的官员密不可分。说他是包拯的伯乐可以,说他是老师,也没有大问题。毕竟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官场领路人也有座师之称。

根据戏剧中王延龄的人设特点进行关联,可以确定北宋大臣王拱辰便是王延龄的历史原型。王拱辰是北宋的三朝元老,虽然没有正式拜相,但朝廷地位无限接近于丞相。他是宋仁宗天圣八年的状元,活跃在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是活脱脱的三朝元老,这与王延龄的人设相符。他虽然考进士的时间比包拯晚三年,但官运远比包拯亨通,是包拯官场道路的重要领路人。在包拯考中进士辞官回家照顾父母时,王拱辰则成为朝廷中的政治新星而崛起,受到了宋仁宗赵祯的器重,官职像坐火箭一样飞黄腾达。

考中状元后,赵祯给王拱辰赐名,先让其当了怀州通判,然后让其入值集贤院,知制诰,历监察判官,修起居注。到了庆历元年的时候,王拱辰已经是翰林学士,知审官院,是赵祯的重要心腹。在宋朝与辽国的谈判中,王拱辰表现的非常出色。他对辽国提出的无礼的索要领土的要求据理力争,将辽国使者驳斥得哑口无言,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这个功劳,王拱辰年纪轻轻就做到了御史中丞,这可是朝廷中无限接近于副宰相的官职。而此时包拯还在地方上做官,先后做了天长知县和端州知府,后来因考核优异才入京任殿中丞。

从历史发展来看,王拱辰虽然起步比包拯晚,但官运远比包拯亨通。这一方面源于他的状元资历,另一方面因为他的岳父是朝廷的参知政事薛奎。薛奎以参知政事的身份权任三司使,妥妥的副宰相,成了王拱辰背后最大的支撑。包拯入京后很快和王拱辰有了打交道的机会,他被王拱辰举荐为监察御史里行,不久之后正式转任监察御史。从此包拯走上了御史和谏官的道路,开启了弹劾官员的历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御史监察类官员,成就了“包弹”的传说。可以说从官场道路的角度看,王拱辰是包拯的座师和伯乐。

自从进入了御史台,包拯便一发不可收拾,各种弹劾雨点般地打向了朝廷中的贪官污吏。然后包拯便声名鹊起,很快成为这类官员的佼佼者,先后出任御史中丞、知谏院、权知开封府、三司使、枢密副使等官职,位列副宰相的重要职位。在这些官职中,包拯与王拱辰最具交集的便是权知开封府,这也是民间对他们最为关注的官职。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开封府尹,其实就是这个官职的演化。宋朝的开封府尹是储君的转阶官职,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可能给普通大臣,所以管理首都的一把手实权是在权知开封府手里。

戏剧中说王延龄当过开封府尹,后来又引导包拯坐上这个位置。实际上王拱辰和包拯的确先后出任权知开封府,但两人并没有什么因果逻辑关系,只是官场任命的巧合罢了。但与包拯不同的是,王拱辰在宋朝的名声并不好。他甚至因为受名声所累,多次拜相入阁的机会都被人阻挡。这其中重要的原因便是在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过程中,王拱辰站在了新政团队的对立面,成为了保守派文官集团的政治打手,而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利用御史中丞的权力,罗织罪名攻讦滕子京、范仲淹、欧阳修等新政官员,受到士大夫阶层的抨击。

在庆历新政期间王拱辰的表现败坏了自己的政治声誉,他作为保守势力的政治打手,主动出手攻讦新政官员,使自己的官场之路走窄了。虽然后来受到仁宗、英宗、神宗三个皇帝器重,王拱辰两次出任三司使、多次出任御史中丞,但距离入阁拜相总是只有一步之遥。他先后遭到赵抃、欧阳修和王安石的弹劾,始终没能与宰相官职扯上关系。直到晚年时他才被宋神宗任命为宣徽南院使,赐金方团带,终于与宰相官职扯上了关系。因为宣徽南北院使都是宰相的荣衔,一般只给下野的宰相或者节度使,所以这也成为宰相的标志之一。

因此临近退休的王拱辰这才混上了个“相爷”的称呼,勉强可以享受宰相的政治待遇。戏剧上的王延龄出任丞相,与王拱辰的假宰相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至少王延龄是有实权的。不过从艺术表现和史实结合的程度来看,也就王拱辰的人生与王延龄的共同点最多,其他的宰相和王姓官员都不如他。所以综合各方面考虑,王拱辰作为王延龄的历史原型是比较肯定的。虽然他的历史名声比王延龄差多了,但相似点却是最多的。民间戏剧小说的创作者,因为包拯的关系,对王拱辰这样的人物高看一眼,将其无限拔高,也是人之常情。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王延龄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一篇:张振武

下一篇:邓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