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 > 正文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文·段宏刚 古希腊在650多年历史里,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在哲学、诗歌、戏剧、雕塑、神话、建筑、科学、教育等领域,都取得...大家一起来看下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吧。

文·段宏刚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第1张

古希腊在650多年历史里,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在哲学、诗歌、戏剧、雕塑、神话、建筑、科学、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震古烁今的成就。这些成就足以代表古代西方最耀眼的文明,被誉为西方现代文明最直接、最重要的源头。

最能代表古希腊文明高峰的人物,无疑是希腊三贤。

他们分别是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三人属于师徒关系,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又是柏拉图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用在他们身上,再合适不过。

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培养出文化巨匠,但他教育出一个军事奇才,这个人就是具有“征服王”美誉的亚历山大大帝,他是地球上第一个建立了横跨亚非欧大帝国的王者。

同一历史时期的华夏大地,同样诞生了鬼谷子、孟子、庄子等大贤,可谓是遥相呼应。

希腊三贤

希腊三贤的崛起,跟“希波战争”的后续影响有很大关系。

希波战争发生在公元前490年,以波斯帝国第二次发动对古希腊的侵略为序幕,以公元前449年双方签订《卡利亚斯和约》,波斯军队投降为终结,前后持续41年。在古希腊联军眼里,这是一场反抗侵略者的正义之战,面对侵略者,古希腊人民同仇敌忾,反而很好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起他们巨大的爱国热情,促使各个城邦之间更加团结,把侵略者赶出家园,成为此时各个城邦居民唯一的精神信仰。

正是依靠这种万众一心的凝聚力,鞭策着古希腊境内形成了一股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风气,在后来的和平时期,这些良好风气为一个个文化巨匠的诞生,创造了优良的外部条件。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出生在巴尔干半岛一个名叫色雷斯的城邦,此时,位居色雷斯东边,跟古希腊亦敌亦友的马其顿王国正在慢慢崛起,国王阿敏塔斯三世,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爷爷,统治着整个马其顿王国。

亚里士多德雕像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对医学和生物学颇有研究,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医生,很早就被马其顿阿吉德王室聘请去做了御医,收入和待遇都相当不错,完全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中产家庭,自小锦衣玉食,在青少年时期,除过学习之外,他几乎没有什么需要操心的事情。

有大把时间可以学习,亚里士多德完全没有必要为学习而学习,对他来说,学习不是给自己增加一门手艺,为将来养家糊口做准备,而是为了遵从内心的召唤,为自己纯粹的兴趣而学习。只有抱着这种学习目的,方可活到老学到老,永远不会丧失学习的动力。

亚里士多德是在17岁那一年,完全明白了这个道理。

按照父亲的意愿,亚里士多德应该幼承家学,学习医学和生物学,将来做一个名医,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才是正确的生活姿态,但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追逐真理,解决人类的困惑,才是一个大丈夫的职责。

柏拉图

看到儿子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父亲有些惭愧,继而又被儿子所感动,就给儿子建议:

孩子,去雅典城吧,柏拉图在那里,他完全有能力把你调教成一头雄狮。

就这样,公元前366年,18岁的亚里士多德背上行囊和父亲的期望,乘坐帆船,经过数天漂流,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数百里之外的古希腊中心——雅典城。

这一年,柏拉图61岁,已经把“柏拉图学院”开办了20年,学院形成了非常活跃的学术气氛,把古希腊数百个城邦的好学之人吸引前来镀金,此时的柏拉图德高望重,被当做文化界的“教父”来看待。

经过短暂接触,柏拉图发现亚里士多德年轻有为,是一名出色的实干家,常常表现出比同龄人高出几个层次的思想见解。这个年轻人从不崇拜权威,跟那些喜欢纸上谈兵、大谈玄理的人不同,他非常善于用事实和证据来证明自己见解的合理性。

因此,柏拉图时常会看到,亚里士多德总是泡在图书馆中,要么如饥似渴地埋头阅读,要么忙忙碌碌地查找和收集各种资料,好像时刻准备着要证明什么给别人看。

柏拉图学院

如果世上有真理,那么,亚里士多德就是那个为寻找真理而生的人。柏拉图这样想着时,不由得心花怒放,因为他遇到了一块可遇不可求的璞玉。

随着了解的加深,柏拉图越来越喜欢这个小自己43岁的年轻人,并且,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一定要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这个学生,让他将来做自己的接班人,继续发扬光大柏拉图学院的优良传统。

在年轻的亚里士多德眼里,老师柏拉图完全是一位伟大的先知,结识这位老师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和幸运,老师的学养之深厚,知识之广博,思想之睿智,个性之洒脱,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比肩,因此,亚里士多德决定,要追随柏拉图学习一辈子,向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宏大梦想努力前进。

接下来,两人的相处模式可以预见,完全没有了年龄上的代沟,变成了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多了几分兄弟般,甚至父亲般的关爱,亚里士多德则对柏拉图多了几分仰望和崇敬的姿态。但在学术问题的探讨和辩论上,他们没有年龄大小之分,互不相让,为古希腊碰撞出了丰硕的文化成果。

苏格拉底

从公元前366年,18岁时住进柏拉图学院,陪伴在老师左右,接受系统的学习作为起点,到38岁时老师去世作为终点,亚里士多德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在了老师身边,这20年,是他羽翼丰满的关键20年,他把自己从一只麻雀进化成为一只雄鹰,有实力扬起高傲的翅膀,审视大地上万物的本相。

柏拉图是在公元前347年春季寿终正寝的,享年80岁,他虽然走了,但留下的财富太多太多,包括大名鼎鼎的柏拉图学院,

《对话录》、《理想国》、《会饮篇》、《菲德罗篇》

等学术著作,以及为西方搭建起

“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的雏形,这些贡献足以使柏拉图跻身到世界文化巨星的行列。

老师去世后,亚里士多德逐渐明白,任何伟大的身躯,都无法逃脱时间之神的摧残,唯有思想和精神才能永垂不朽,它们会冲出时间的束缚,照亮人类的灵魂。

正当亚里士多德信誓旦旦,按照老师的遗愿,继续把柏拉图学院开办下去时,不料,新任的学院领导,倾向于把数学发扬光大,对哲学不是那么上心,看到此情此景,亚里士多德忍无可忍,索性离开了柏拉图学院,离开了雅典城。

亚历山大大帝

此时,正值壮年的亚里士多德想到:

读万卷书的任务,在这20年中他基本完成了,还有两个重要任务摆在他面前,那就是行万里路和阅无数人。

人生半辈子都过去了,还不抓紧时间完成这两个任务,更待何时?

于是,亚里士多德从雅典出发,向东走去,用几年时间漫游了小亚细亚几个国家,之后,又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邀请,给他的宝贝儿子亚历山大担任私人老师。此时,亚历山大刚过13岁,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方法很特别,不去指导亚历山大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是从道德、政治、哲学等层面,给他灌输一种理念,引导他自己判断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对与错。

勤奋好学、聪明伶俐的亚历山大,对知识和真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深得亚里士多德器重,师徒二人一起度过了愉快的8年。

8年后,看到学生能够独当一面时,亚里士多德索性告别马其顿,回到了雅典,他觉得,是该完成自己梦想的时候了。

于是,从公元前335年到公元前322年这段时间,也是亚里士多德生命中最后的13年,他开始了深居简出的生活,依靠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每天笔耕不断,相继完成了《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著作的书稿,在哲学、天文、物理、生物、政治、经济、美学等领域,都留下了价值连城的财富。

亚里士多德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创立了

“形式逻辑学”

,对西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西方哲学是一座高楼大厦,那么,亚里士多德就是那个奠基人,他是第一个构建了西方哲学系统的宗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巨匠,都对亚里士多德送去了溢美之词,

马克思说:他是古希腊哲学家里边最为博学多才的人物。恩格斯说: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一生博闻多识,说过许多话都是真知灼见,比如:

幸福就是至善。

忽视教育必然危及国本。

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

智慧不仅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中。

如果说起亚里士多德最著名的名言,就是那句“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据传,这句话是亚里士多德20岁出头时,在柏拉图学院学习期间所说。某次,亚里士多德跟几个同学坐在草坪上辩论,对老师柏拉图的一些观点持怀疑态度,并提出了批评。在座的同学听到后,惊讶的合不拢嘴,认为亚里士多德未免太过于年少轻狂,竟然可以怀疑老师,何况老师在同学心目中,如同神一样存在,怀疑他就显得自己很无知。

古希腊雕塑·米隆《掷铁饼者》

这句话字面意思很直白:

我敬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热爱真理。

但此话背后所折射出的观念,非常值得玩味。

我国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师说》中有意思相近的话: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老师是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含辛茹苦,不厌其烦地给我们传授知识,教我们做人,在每个人心里,老师往往代表着权威,尊师贵道,对老师心存感激是每个人应该做的。

但是,世界上人无完人,在科学和真理面前,老师的一些观点由于种种原因,也许是片面的,甚至还是错误的,如果全盘接受,盲目地去迷信和崇拜老师的权威,往往会陷入将错就错的泥潭里无法自拔,早晚会为自己的认知错误付出昂贵代价。

只有在学习态度上,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秉持理性、客观、严谨的态度,摈弃感情色彩,才是提升自我境界的正确姿态。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一篇:敏妃

下一篇:河北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