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 > 正文

儿子蔡博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儿子蔡博,生于满门忠烈的革命之家,长在红色传承的熏陶之中,他赓续着上一辈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决心与不懈追求,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毅然选择回国,...大家一起来看下儿子蔡博吧。

生于满门忠烈的革命之家,长在红色传承的熏陶之中,他赓续着上一辈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决心与不懈追求,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毅然选择回国,并投身于钢铁事业当中。

儿子蔡博 第1张

而蔡博之所以对中国的钢铁发展如此奉献,着实是受到了家人们舍己为公思想的引领。

从幼年时父母献身革命却双双遇害,祖母抚养他长大,到他被国家送去苏联学习,他的童年因自己的特殊身份而经常颠沛流离,但他却一直坚信地走着革命创新的道路。

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反思自己是否有资格作为蔡和森的儿子。蔡博就是这样一位伟大而又谦逊的引领者,同时也是革命传承者。

他将自己从苏联所学知识都实践到钢厂里,凭一己之力推动了中国落后工业的发展,得其美誉,也给后代下数量可观的不朽文献。

而他的先辈们,也都曾经肩负着建设新中国的使命,甚至不惜为此付出性命,流芳万代,永垂青史。

祖母的坚韧,开创妇女运动的先河

蔡博的祖母葛健豪从小聪明伶俐,结婚后也并不将自身束缚在家庭主妇的角色中,她每时每刻都在关心民生,同时她更是十分在意女子在中国的地位,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

葛健豪原名葛兰英,曾在48岁的时候带着三代人求学于湖南,而她自己则决定听从儿子蔡和森的提议,打算去长沙的女子教员养成所就读。

但因为年龄过大,学校的老师一开始并不同意她入学。

只见葛兰英愤然提笔,将自己名字更改为满是豪气的葛健豪,并让蔡和森写一纸状书告到县衙那里,声称自己要“改变社会、停止封建”。

县官见其“奇志可嘉”,便默允她破格入学。

入学后的葛健豪用勤奋与知识的积累获得了学生和老师的认可,尽管她这种年纪的学生在学校里鲜有耳闻,但她依然热爱学习,获得不少称赞与嘉奖。

就连和蔡和森互为同学的毛泽东,在当时也十分欣赏她,并尊称她为“蔡伯母”。

而同样尊敬毛泽东的她,收到了伟人的认可,更是一心扑在革命中,教育自己的儿女要向他学习。

葛健豪深受好友秋瑾的女子解放思想的渲染,从1913年她便带领一家老小来到湘乡县,并创立了女子职业学校,试图扭转女子不如男的传统观念,堪称是那个时代的奇女子之一。

祖母葛健豪比当时女子见的世面要广阔很多,所以十分注重儿孙们的学习,但由于后来家落中道。

她只能带领着三个儿女来到长沙求学,之后又自掏腰包同儿子蔡和森一起飞往巴黎,在浪漫之都勤工俭学。

葛健豪不仅和儿子一起学习法语,全身心走在读书救国的道路上,还坚定支持女儿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并且不断地为同样在法国求学的留学生们提供帮助,支持他们在法国进行建党以及其他诸多革命活动。

为了宣扬妇女的权益、争取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葛健豪于1915年在永丰镇征求政府同意,成功建设了女子职业二校并担任校长。

她就像是上个世纪的张桂梅,在引导入学的妇女们学习刺绣的手艺的同时,她还注重国学教育,立志用知识将女人武装起来,日后也能像男人一样驰骋社会,一样为新时代效力。

但女人在当时社会的发言权微乎其微,并且学校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威胁,葛健豪壮志难酬,却也只得停止办学。

而她并没有因为权势的指控而气馁,仍为妇女争取着平等。

并且她为女子学校的付出也不是湮没无闻的,女子们深受先进思想的熏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再加上缠足等一系列不平等的死板要求,她们想争得平等的士气日益见长。

父亲的决心,令其为中国舍命拼搏

父亲蔡和森并不是一名只会学习的古板书生。

他在13岁时为了谋生,曾在一家辣酱店当学徒。但是在母亲的敦敦教诲以及对书籍的无限热爱下,他一直没有放弃过读书。

于是他专心学习,并且在三年学徒期满之后,靠着自身聪慧的头脑和扎实的基础,成功考入国民小学,又在一学期的刻苦之下成功越级,来到高等小学求学。

那时辛亥革命爆发,他像其他有志青年一样,剪掉长长的辫子,以表对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拥护与肯定。

而当蔡和森与毛泽东成为至交之时,正是在1913年。

一所师范院校之中,就此多了一双无话不谈的知己。他们志趣相投,不仅一起创办期刊,还一同参与五四运动,决心进行革命事业。

在当时风云涌动的时代背景下,蔡和森立下豪言壮语:“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

历史见证,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落下重重一笔。在那段群才无处施展才华的岁月,他用实际行动证实了救国的重要性。

在他同母亲葛健豪在法国留学的那段时光里,他深刻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推进作用,并在自身出色的领导能力下,带领法国留学生进行思想革命。

蔡和森率先将十月革命的思想传入中国,并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撰写成文,登在自己主编的《向导》中,引得中国一时轰动,可想而知,博才多识的他为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巨大的一步。

他曾作为毛泽东进行创新革命的军师之一,还为中国指引了正确的道路,不惧怕权势,有勇有谋,他为中国革命的舍身奉献、对中国人民的友爱被人们永远印在脑海,铭记于心。

蔡和森像是理想世界里实现了自己祖国梦想的杜甫,忧国忧民的同时又没有被时代所埋没,不必在漏雨的茅草屋中感慨余生多艰。

而他的理论早已编著成书,一本《社会进化史》引领时代发生思想转变,就像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揭示了人类的进化论一样,蔡和森对中国的变革可谓功不可没。

而他的爱情也在这革命其中悄然而至。向警予当时也在法国的蒙达尼留学,相熟之后,近似的梦想和异国他乡的无援促使两人在浪漫之都约定终身,并生下儿女。

他们的故事被世人称之“向蔡同盟”,两人不仅是生命的伴侣,还是革命的携手者,用一个同盟来比喻他们再好不过。

但世间悲剧太多,美好的事物也总是会无故被撕碎。

1928年的春季异常寒冷,向警予由于叛徒的出卖而落入敌方之手。但是再暴虐的酷刑也撬不开她铜铸一般的嘴,再凶暴的严打也毁不灭她钢铁般的意志,她在险境之中,果敢赴死。

蔡和森泣不成声,却已经无法挽回消逝的爱人。

他连夜写下《向警予同志传》,给予爱人最高的评价:“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向警予去世之时,蔡博年仅4岁,因为革命的不可替代性,向警予对子女的关照并不多,故而蔡博脑海中并没有过多关于母爱的场景,着实令人痛惜。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蔡和森也没能躲过背叛。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一旦遇见社会上的风波,他总是首当其冲,最终在蔡博只有7岁的时候慷慨牺牲,走过人生的结局。

“枫丹白露正华年,历史车轮君领先。”

母亲的恪守,保护着女子解放的梦

蔡博的母亲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中唯一的女创始人,曾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的确,她已然将自己献身给祖国。

向警予幼时进私塾,曾经是全乡里唯一一位女学生,也许是童年的经历令她难忘,社会对女人的成见之大致使她难以忘怀,于是义愤填膺走上女子解放的引路前面。

她在湖南的读书求学阶段认识了蔡和森与毛泽东,一群有志之士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便彼此惺惺相惜。

而在毛泽东他们决定发起新民会的时候,她也按捺不住,开启了自己的革命之旅。

于是她在五四运动中带领一帮学生去街上游行,甚至还有年轻教师加入其中,只为告诫社会一同抵制日本货,将“外争国权”白纸黑字地写在游街时手举着的示威旗之上。

向警予曾同蔡博的姑姑蔡畅一起,组织湖南女子在法国留学的勤工俭学相关事宜。

她还曾撰文批评万恶之源“财产私有制”,立志将女子解放宣传四方,让更多的女子脱离传统思想的镣铐,有机会将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被家庭约束在深闺中难开眼界。

当她来到巴黎时,在蒙达尼女子学院中接收到法国工人阶级的思想,更是下定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决心,并和丈夫蔡和森一起在会议上深刻谈及“成立共产党”的抉择,并获得了毛泽东的无限支持。

而回观向警予的一生,她曾为女子解放奔走号召,公开演讲“女子不仅要求得知识,走上文明开化之途,还要与天下男子争权利、争平等”。

她也确确实实让一些妇女成功地摆脱掉裹脚布,让不敢忤逆无能丈夫的女子逃离窒息的环境,让家中贫穷即将被卖到婆家的女孩重拾书本,更让中国女子的面貌焕然一新。

她兴办女子教育,把很多因故不能求学的女子汇聚在一起,教她们识词断句诵读文学,更重要的是要让她们丢弃掉传统理念,早日争取到男女平权。

向警予一次在满是女子的教室里演说:

“那些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娱乐而读书、为了找一个如意郎君而读书,皆不是我们今日读书之目标。我们读书,是为了女子解放而读书,是为了民族复兴而读书。”

她拒绝女人蛰伏于家庭之中、束缚在礼教之下,同时也鼓励女孩自敬自信,敢和男人争天下。

“长痛汉皋埋碧血,难从海国问红妆。”

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持铁血报祖国

在祖宗先人的革命事业带动下,蔡博自小就有着舍己为国的信念,长大后更是将红色基因传承下来,在国外学成手艺报效祖国。

他于1938年被周恩来接走,又由毛泽民送去莫斯科国际儿童院被特殊保护起来。

在路上,当他得知父母都因革命壮烈牺牲时,尽管自己仍处于尚为懵懂的年纪,但已经想好了来时路。

留苏期间,才学渊博的蔡博可谓是中国留学生中的翘楚,曾经成功担任毛岸英任命过的中国儿童委员会主席。他在1943年秋便成功入学莫斯科钢铁学院,攻读炼铁专业。

他在那里学得炼铁冶金的知识后,遇见了1949年访苏的刘少奇,便表达自己回国参与建设的愿望,并经过姑父的力荐来到鞍山的钢厂工作,身兼数职也依然将钢厂稳妥整治。

他在鞍山提出炼铁的创新方法,直观提升了我国当时的冶金成功率,还提出并实行了“厂长负责制”,更是大大提高领导者和工人们的积极性。

蔡博治理钢厂的时光里,鞍山的荣誉全国有目共睹,人们纷纷为他注上“中国第一杰出冶金大师”之称。

他像他的父亲一样,也将自己总结的理论出版成书,不同的是父亲蔡和森用马克思理论来改变社会的思想观念,而他则是用实打实的理工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来整顿工业发展。

无论如此,蔡博促进中国的工业形成了鞍钢现代高炉炼铁等独特的技术理念,使鞍山钢厂一度成为中国传奇,不仅强化了炼铁技术,还推动了时代的进步。

若要将他放在普通人家中,定是名留万代的神话,可他偏偏是蔡家人,又仿佛冥冥之中天注定,蔡博终究会为中国的进步出谋划策。

而他的爱情也就如同自己的父母那般,掺杂着浪漫气息的革命友谊,又是如此的珍贵。

蔡博的妻子宋宝英在晚年间整理出有关向警予的资料,并将这位伟大女士的一生事迹拍成电视剧,同时也关照了向警予家乡女子的现状,并为弘扬向警予精神提供了巨大的内核供应。

几代人的故事,星星点点也连成了上世纪的革命脚步,代代人的传承,也把红色基因默默播种下去。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口口相传的成功秘诀,也是时代留下的痕迹。

我们能感受得到葛健豪的倔强为妇女撑起一小片天,也能看到蔡和森的执着把社会风气治理到最好,更能听见向警予带领女同胞反抗封建的呐喊,同时也能明白蔡博在火光漫天的钢厂里一直燃烧的炯炯眼神,穿破历史迷雾,带给我们的又是什么涵意。

他们只是革命先辈的象征,英名永在,浩气长存。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儿子蔡博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