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睡前小故事 > 正文

杨瑞符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杨瑞符,电影《八佰》对营长杨瑞符着墨不多,但实际上他才是这场战斗的主要指挥者,留守四行仓库的孤军也都是他的部下,反而对刚到差的谢晋元不甚熟...大家一起来看下杨瑞符吧。

电影《八佰》对营长杨瑞符着墨不多,但实际上他才是这场战斗的主要指挥者,守四行仓库的孤军也都是他的部下,反而对刚到差的谢晋元不甚熟悉。所以从工事布置到战斗指挥,谢晋元大多交给杨瑞符去办。因为谢晋元是当时的最高长官,且杨瑞符后来转移到后方未在孤军营中,媒体对谢晋元报道较多,许多人对杨瑞符知之甚少,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他的故事。

杨瑞符 第1张

曾是“问题”军官

杨瑞符,河北省静海县人(今天津静海区),1902年出生,是家中长子。15岁就到天津闯荡,起初在粮行当学徒,为家庭分担责任。17岁时自己当起了小贩,卖烟酒等谋生。19岁参加了吴佩孚部队的第三军,随后又当上了排长。1929年吴佩孚被北伐军打败以后,杨瑞符被编入国民革命军88师。从排长、连长一直做到营长。

此时的杨瑞符还只是小人物,历史当中没有太多关于他的痕迹。笔者查阅了相关档案,发现在《交通部公报》当中有一份与他有关的资料。这是时任交通部长朱家骅于1935年7月22日签发的指令,要求国营招商局总经理处致函军政部,内容大概是:“江靖船行职员在应差时期,为八十八师所属营长杨瑞符殴辱,请咨军政部饬属整顿,对于船员生命加以保障。”

函件没有交代被扣船员人数和受伤情况,但事情能闹到部长面前也绝非小事。据相关人员回忆,杨瑞符年轻的时候脾气比较暴躁,当天在江靖号轮船上因为检查行李,船员态度不太好,两人爆发冲突,最终船员被殴打。不论什么原因,打人总是不对的。这件事情闹到了军政部长何应钦面前,杨瑞符自然要受到处罚。不仅要给船员赔礼道歉,营长的职务也丢了,被降为营附。

杨瑞符是旧军出身,身上难免会有一些缺点。在战乱年代,身上没有一点匪气,是当不了一个好兵的,更不可能当上军官领导部队。即便是英雄,某些方面也会存在瑕疵,这样反而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英雄也是人,不是神。也许正是经历过这次事件,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痛改前非。当使命来临时,他毫不犹豫地担起了责任,就像他15岁出门闯荡那次一样。

临危受命

一直到淞沪会战爆发,杨瑞符还只是营附,营长是何沧浪(49年随部起义)。后来何沧浪因作战不力,阵地失守,被团长就地免职。杨瑞符升为营长,并且带领部队夺回了阵地。杨瑞符出身贫寒,也无黄埔系背景,能做到营长的职务全是靠自己打出来的。随后杨营在天通庵阵地坚守了75天,未再退一步。

10月26日,大场阵地失陷,国军只能被迫转移到上海西郊。最高当局决定留一只部队在闸北,以让西方列强看到中国抵抗的决心。师长孙元良最终决定留一个加强营在四行仓库师部坚守。当晚团长韩宪元召见杨瑞符,却相对无言,枯坐了20多分钟。因为他知道,以一营士兵抵挡日军,没有期限,无异于去送死。他开不口。

直到谢晋元赶回来,传阅了师长孙元良的手谕:“死守上海最后阵地。”杨瑞符没有犹豫,他内心在想,军人以完成任务不辱使命为天职,不成功便成仁。他看到团长仍在难过,便激昂地跟团长报告:“请团长放心,我誓以最后一滴血,为中华民族争人格……”今天,这样的举动,很容易用文字描述出来。但在炮火纷飞的当时,舍生赴死,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气,笔者实难体会。

当时撤退命令下达,部队已经混乱,兵找不到官,官找不到兵,很多分散的连排只能跟着其它部队一起撤退。杨瑞符身边只有两个传令兵,只找到了第一连一、二排。一直到第二天中午部队才在四行仓库全部集合,原来随大军撤退的机枪连、第三连和第一连三排,在遇到团部的人才知道留守四行仓库的任务,他们做出了和杨瑞符同样的选择——马上折回。

抱憾撤退

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军战斗的片段《八佰》里面已经有描述,这里就不再赘述。10月31日晚,原本打算与四行仓库阵地共存亡的孤军,得了撤入英租界的命令,杨瑞符才开始组织撤退。当晚1时45分,孤军原本计划趁夜悄悄退入租界。但最终被日军发现,用探照灯照亮大桥后,以机枪封锁。数名美军立即开枪将探照灯打碎,并以数量卡车横置在路上作为掩护。随后日军又用平射炮和迫击炮攻击。孤军经过三个多小时,才将所有人员,包括楼顶的国旗一起转移到租界。

此次撤退共有35人牺牲,54人受伤。营长杨瑞符左腿也被子弹贯穿受伤,住进了租界医院。他躺在担架上向团长感叹道:“战前我们准备不成功则成仁,现在只能是一件憾事了。”退入租界后的孤军,经过谢晋元数次交涉,租界仍不愿将他们释放。鉴于上海形势越来越危急,谢晋元写信给还在住院的杨瑞符,让他找机会转移到后方,以免被困在租界中无法实现上阵杀敌的志愿。后来杨瑞符在地下组织的帮助下,离开了上海。他曾对媒体评价这次战斗:“既未成功,又未成仁,仅仅做到‘绝对服从命令’六个字……”

躲不掉的厄运

杨瑞符离开上海后,经过两个多月的修养,伤口基本愈合。随后他又长途跋涉,经过四个月时间,辗转到了重庆,要求回到前线继续杀敌。期间他还获得当局颁发的最高奖章——青天白日勋章,并直接被晋升为上校团长,可见当局对他的认可。正当他安顿好妻儿,准备再次上阵杀敌时,伤口却再次化脓。最后部队安排他到离重庆不远的合川县城南铜梁山二仙阁道观养伤。在这里他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经常有当地士绅和记者上门拜访。

铜梁洞是合川风景名胜之一,环境十分优美,是一个养伤的好地方。据当年住在杨瑞符附近的居民回忆,杨瑞符住此,家里陈设非常简单,只有一张方桌,几条凳子。客厅正面挂着一副“还我河山”的字。杨瑞福平时在这读书、写字、接待客人。杨夫人史幼婷(河南人)端庄贤淑,平时打理家务照顾未满周岁的小孩,一家人安详惬意。倘若抛开山河破碎,这应该是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刻。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为了逼迫国民政府投降,日军自1938年起开始了对重庆长达5年半的大轰炸,重庆市区的一些目标被炸光后,日军甚至连小县城都不放过。当地电报局为了躲避轰炸,也看上了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并派人来通知杨瑞符一家要求其搬离。杨瑞符认为自己是按军事委员会命令到此养伤的,地方政府凭什么要我搬走?当地警察却蛮横地回答:“到了这里,就得听我们政府的。”

杨瑞符生性本来就暴躁,哪里受得了这个气。拍着桌子大骂:“老子在上海打日本人的时候,你们在这躲着。老子负伤了,你们却来欺负我,你们还算中国人吗?”但这也无济于事,毕竟杨瑞符只是客居此地,怎能斗得过地头蛇呢。最后他也只能搬走,但这次搬迁给他造成了非常大的刺激。他在前线舍生杀敌,却连一个临时安身之处却保不住,不免感到寒心。

1940年春,杨瑞符伤情非但未好,反而转重,到了卧床不起的地步,被送到重庆治疗。尽管医护人员尽了很大努力,但当时的环境医疗水平落后,药品短缺,他的病情仍然持续恶化。最终病逝于重庆,终年38岁。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遗体按其遗嘱被当地百姓运回合川,葬于铜梁洞。当地人捐资修建墓地立碑,上刻有“抗日将军杨瑞符之墓”

还原历史细节,唤醒历史温度。大家好我是温度历史每天更新有趣的历史内容,欢迎大家关注。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杨瑞符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一篇:古董市场

下一篇:计程车司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