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睡前小故事 > 正文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被称为中国的最后一位大儒。 他的标签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著作包括《中国文化...大家一起来看下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吧。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第1张

梁漱溟,被称为中国的最后一位大儒。

他的标签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著作包括《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人心与人生》、《乡村建设理论》等。

梁漱溟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以及西方 “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有自己的创见,在哲学思想上算是有一定的成就。

1

有意思的,是梁漱溟对东西方教育和文化的观点。

他认为,东西方教育存在根本的差异,我们引进西式教育,搞错了,并反复抨击西式现代教育的种种弊端,说“学校制度自从欧美流人中国社会以来,始终未见到何等的成功,倒贻给社会许多的病痛”……

同时,他也极力批评胡适们的“新文化运动”,认为胡适们宣扬的民主精神(德先生)、科学精神(赛先生)不能观照中国国情,儒家文化才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基石。

2

作为哲学家、国学大师,梁漱溟在做学问方面确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上世纪20年代,在广州中山大学的一次演讲中,他提出了做学问的八层境界,简录如下:

第一层:形成主见

因为肯用心思所以有主见。

何谓学问?有主见就是学问!遇一个问题到眼前来而茫然的便是没有学问!

第二层: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因为有主见,所以才能感觉出旁人意见与自己的不同。才发觉前后左右都有种种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在。

学问是什么?学问就是学着认识问题。认识到了别人意见与自己的不同,看见了问题,然后想着去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问题,不算有学问。

第三层:融会贯通

为了解决问题,便去看书,听别人的话,在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里吸取养料。

必如此才会用心,会用心才会读书;不然读书也没中用处。

第四层:学然后知不足

用心之后就自知虚心了。自己当初的一点见解之浮浅,到此时才知道了。

第五层:以简御繁

这时候零碎的知识,段片的见解都没有了,在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

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

第六层:运用自如

学问的根本,在于能运用自如去解决问题。

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摆着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

第七层:一览众山小

到了这一层,旁人的得失长短,一望而知。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

第八层:精辟通透

学问到了这一层的人,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晶亮透辟,因为这时心里没有一点不透的了。

3

在上面的演讲中,梁漱溟认为他个人的学问,达到了第四层境界;至于后四层,他只是望见。

这应该是他谦虚。

笔者认为,梁漱溟提出的“做学问的八层境界”,内在逻辑通透合理,确实是认真做学问、通向大师之路。

近几年,在钱学森、季羡林去世后,社会上掀起了“钱学森之问”:

这个“钱学森之问”,在梁漱溟的上述演讲中,应该可以得到解答。

莫说学问的第七层、第八层境界,现在我们的学生恐怕连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第二次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都很难过去了。因为我们目前的教育不鼓励这个。

何来大师?

4

由于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的角度、深度不同,梁漱溟和另一位国学大师章太炎一样,对胡适都是狠批或冷嘲热讽。

章太炎早早就讲了,“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

梁漱溟也说了,“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胡适之先生的更浅……”

胡适的深浅,不讨论。但就“做学问的八层境界”来说,中西合璧,博学通识的胡适,倒是似乎真达到了第七层“一览众山小”、第八层“精辟通透”的境界。

历史已经证明,胡适在哲学、文学、史学方面的见识,他对人性的洞察,对政治的洞见,整体上远超当年那些看不上他、批判他的人们,当然也包括梁漱溟。

5

梁漱溟学问大,也努力想用学问去解决现实问题,便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

1931年,他来到了我大山东大滨州的小邹平,进行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后来实验区逐步扩大到全省十几个县,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梁漱溟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6

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梁漱溟一度成为我方领袖的座上宾。

但后来由于提意见,他被从会议的主席台上轰下来,被冷藏。

他从此几乎失掉了所有朋友。得罪了领袖,谁还敢搭理你啊!

60年代,梁漱溟在劫难逃,被抄了几次家,最后他和妻子被赶到一间15平米的破屋里度日。

1973年,“批林批孔”开始,已经被冷藏20年的梁漱溟又被揪了出来,被迫做“今天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的即席演讲。

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

结果,又引发了对他的再一次大规模批判。

批判间隙,有人问他有何感想,他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

与胡适相比,梁漱溟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视野确实狭窄了。

但纵观梁先生一生,他不自昧,不苟且,这一点上,倒是类似胡适。

当然,梁漱溟比与他同时代的许多大师幸运多了。他熬过了那段非正常的时光,于1988年时去世,享年95岁。

一辈子经历了这么多,受了这么多委屈和折磨,他也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学问面的不足,认识到了当年胡适们“新文化运动”的价值。

晚年,他终于建议我们也要推行“法治”。

8

著名学者许纪霖评论说:“现在的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是凭着专业和一技之长,混口饭吃,不再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我们的社会仍然处在转型期,我们还需要梁漱溟式有担当的人物。

梁漱溟,当得起“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称呼。或者,叫“最后一位士大夫”吧。

最后提一句,全国唯一的梁漱溟纪念馆,就在山东滨州邹平的邹平一中。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