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睡前小故事 > 正文

吕蒙正破窑赋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吕蒙正破窑赋,吕蒙正:钓头香饵别,终待得鱼归 自隋朝实行科举取士以来,共计开科约七百次,有名有姓的约六百余,但是,有作为的极少,绝大部分是默默无...大家一起来看下吕蒙正破窑赋吧。

吕蒙正破窑赋 第1张

吕蒙正:钓头香饵别,终待得鱼归

自隋朝实行科举取士以来,共计开科约七百次,有名有姓的约六百余,但是,有作为的极少,绝大部分是默默无闻地走过路过,无人能记得他姓甚名谁,当年的风光,早就随着时光流逝,暗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作为文人天堂的宋朝,出彩的状元算是比较多的了,最著名的当然是民族英雄加爱国诗人的文天祥,至于其他我能记得的也不到十位,如宋庠、王拱辰、张九成、汪应辰、王十朋等等,最让我心仪的是陈亮和张孝祥,印象最坏的,是害死文天祥的梦炎。

大宋朝还有一位状元,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名气也许只排在文天祥之后,因为,他的很多话,都很励志,同现在广为流行的“心灵鸡汤”颇为类似,在“成功学”大行其道的今天,他的语录在引用量上居高不下,绝对是首屈一指之人,他便是吕蒙正。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33岁状元及第,三登相位,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年68岁逝世,追赠中书令,谥号文穆。

大宋一朝拜相之人多多,但三次为相者仅有两人,一为开国宰相赵普,另一个就是吕蒙正,而这“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相,是很看重这吕后生的,原文为,“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

自太宗上位以来,大开科举之门,一次取士的数量比太祖朝15年取士的总和还多,而吕蒙正的状元,也是太宗殿试所取,可以说,吕蒙正是大宋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大发红利的第一批受益者。

作为皇帝亲授的第一任状元郎,他受到赵光义的青睐也是可以理解的,从六品通判到位极人臣的宰相,刚过不惑的他,仅用了不到12年的时间,这惊人的速度,为多少人钦羡,一个年轻有为的大宋朝栋梁之材的光焰,如旭日般地冉冉升起。

但是,我翻遍《宋史吕蒙正传》,对他的政绩几无一词,通篇就是几个字,正直,大度,于诸多小事中的描述中,反映的是他如何“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通达。

宋太宗曾有言,上谓之曰:“凡士未达,见当世之务戾于理者,则怏怏于心;及列于位,当尽其所蕴,虽言未必尽中,亦当俾协于道。”这对于自信心满满的赵光义来说,能听得进的誎言是少之又少,而这一段话亦可以说是对吕蒙正的褒奖了,真不容易啊。

正直,是吕蒙正为官的底色,不管是谁,只要他觉得不妥,必然要一吐为快,不然便如鲠在喉,浑身地不爽。

《宋史》中举例,有一次赵光义得意忘形地自吹自擂道:“五代之际,生灵凋丧,士庶皆罹剽掠,当时谓无复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赐,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

以赵二胖的狂妄,加上元宵节多喝了两杯,吹点自己的“丰功伟绩”,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众臣心中岂是不知,但都缄默不言,谁愿意在这时去扫皇帝的兴致啊。

唯有这吕蒙正听不惯这自大之辞,起身正色言道:“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矣。”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你成天呆在京城中,当然只看见繁华,但你走出城外几里,便有冻饿而死之人多多,所以,天下不像你说的那样美好,你应该由近及远,看到国家要做的事还很多,励精图治,那才是百姓之幸啊。

这大煞风景的话,在大家其乐融融,皇帝得意之际,也只有吕蒙正能说得出来了,这让赵二胖情何以堪,简直是太不给面子了嘛,书载皇帝为“上变色不言”,而他却“侃然复位,同列多其直谅。”

在大宋朝,吕蒙正是位名相之列的,虽然看不出他做出了什么卓越的功绩,但有着这敢于逆鳞的勇气,也算很难得了,之所以没什么作为,这是因为大宋立国不久,一切尚在恢复和探索中,各种矛盾也没有显现出来,再有就是赵光义自负的性情使之然,就如同当年武则天手下的宰相,能有几个有为之人。

史上正直耿介之士多多,但吕蒙正的声名却并不是因他的这性格而扬名,他之所以在民间有很高的声望,是缘自于他写有流传甚广《破窑赋》,从而为后世所景仰。

但是,这篇文赋是否就是吕蒙正所作,我很是怀疑,因为里面错误百出,实在不像是状元所作,例如:“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萧何主管群吏进退,是吏是官先不说,这张良可是“五代相韩”的贵公子,妥妥的贵族,何以布衣称之?一看便是乡村半通不通的落第秀才所为。

《破窑赋》又被称作《命运赋》或《时运赋》,是风水先生常挂口中,教人在时运不济之时的忍耐之文,版本很多,有些改得就更加鄙陋不堪,如“冯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无封。李广有射虎之威,终身不第。”

冯唐一郡之太守,安能半官;李广乃汉代名将,如何不第?难道他还要穿越到唐宋来考科举不成?这都是破秀才看见王勃《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扯了半句就跑,东拼西凑地不求甚解,贻笑大方,所以,我坚定地认为,这绝对是后世托名的伪作!

赋的写作很是严谨,前朝那些辞赋名家就不说了,宋时欧阳修的《秋声赋》,苏东坡的《赤壁赋》,都是经典,而看这《破窑赋》中的这些句子,就很是让人倒胃口了。

“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这样的言辞,实在不像是出自大宋状元之手。

文章史据失实,文笔粗浅,所用句式大如“增广贤文”一类的警言,听来极像郭德纲的相声贯口一般,这样的文章能出自大宋王朝的状元郎,我是打死也不相信的,然而却有很多人说是出自吕蒙正之手,我实在是有些无语了。

吕蒙正其实也是一位如“箭垛”式的人物,其事迹是累世叠加,后世众人将很多故事附加其上,特别是借着这《破窑赋》中贫寒,刻意堆积为一个由最底层的寒士,通过努力而达到人生顶峰的励志标杆,是一碗浓浓的励志鸡汤。

他可不是人们传统意义上的一介寒士,《宋史》有载:“祖梦奇,户部侍郎。父龟图,起居郎。”祖上是副部级的高官,岂能以贫寒视之,用现代的话来说,怎么说也是个“官N代”吧,出身在这样的官宦人家,至少比那“我爸是李钢”要豪横得多。

后世将《破窑赋》与其联系在一起,对号入座,说他幼年同母亲一起被赶出家门,寒窑栖身,苦不堪言,遂发愤读书,终得大富云云,这都是人云亦云的瞎编乱造之说。

这种说法的来源皆是依据《宋史》中的这段话,即“初,龟图多内宠,与妻刘氏不睦,并蒙正出之,颇沦踬窘乏,刘誓不复嫁。”就是说,吕蒙正父亲的生活很精彩,小妾很多,于是,他和母亲被赶了出去,生活困难。

正是基于这一段话,那故事便多了起来,什么“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意为缺一少十,衣食无着一类的故事,便铺天地袭来,其实,实际情况肯定不是这样。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这最后一句“刘誓不复嫁”是什么意思?被赶出去了,为何要发誓不再嫁,这应该是说还是有生活费的,如果再嫁,当然就没有了,如果不是这样的情况,这句话岂不多余!

但在他的学生,后来亦是相级人物的富弼所撰写的吕蒙正神道碑中,却是另外的一种说法,“父母以口舌相戾,遂异处。然情义内笃,交誓不复嫁娶。”由此来看,夫妻二人只因性格不合,分居而已,断不至贫困之境地,而那些被龙门山利涉院和尚收留,凿窑而居一类的神说,定是鬼扯了。

神道碑是在他去世后不久所为,而《宋史》则由元人脱脱所编撰,尽管大部采信宋人之说,但在时间上是远远晚于神道碑所记,所以,有失实之处也在所难免。

在国人的心底,最欣赏出身贫寒之人通过努力而通达,咸鱼翻身最是被人津津乐道,即可教育子女上进,又可为自己鼓劲,而吕蒙正正好符合人们这种心理的构成。

他的大度和正直,以及传说中的生活经历,是传统国人印象中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统形象,他的廉洁爱民,公正无私,又是人们心中好官的模板,所以,他的故事一直在世间流传。

有个很奇怪的事,吕蒙正虽是状元,但似乎并不热衷于为文,除了后世那伪造的《破窑赋》,我还真没有看过他的任何一篇文章,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但在宋时,文人都写诗词的年代,他仅有区区几首诗,加上一二残句,总数不过十,这着实令人费解。

一碗清汤诗一篇;

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

乱世文章不值钱。

这首《祭灶诗》,几如打油诗般的口水话,水平也是不敢恭维,不说与同期的晏殊、柳永这些大家相比,就是按等级来说,怕也是属“弼马温”般的不如流,与他的身份实在不相配,原因为何,不得而知。

但是,如“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这些句子,人们是归于他的语录,管它是真是假,反正这些词已成为日常人们口中的常用语,“宰相肚量”也成为大家的溢美之辞,所以,吕蒙正这正人君子的形象,沉淀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文化,亦是一种美好。

但是,很多词却是后世作伪,借着他的声名硬贴在他上,借以行教化之为,这个自然可以理解,而现在很多算命先生也常常将吕公挂在口边,拉大旗作虎皮,这就有些烦人了。

何况在很多所谓吕蒙正的语录中,是有着很多糟粕的,如“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这样宣扬因果轮回和宿命论的语言,只是借着他的光环来卖自己的狗皮膏药,所以,不要听着是吕蒙正所说,便信以为真,那就要不得了。

就如同要是我能活过百岁,向大家宣传,我吸烟,所以我长寿,这话你信吗?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吕蒙正破窑赋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