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睡前小故事 > 正文

金头将军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金头将军,在富阳的新登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金头将军方都堂, 金头陪葬真风光。 方廉之墓有十座, 未知金头在何方。 民谣里所说的金头将...大家一起来看下金头将军吧。

在富阳的新登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金头将军 第1张

金头将军方都堂,

金头陪葬真风光。

方廉之墓有十座,

未知金头在何方。

民谣里所说的金头将军,就是明代南京工部侍郎方廉方都堂,一位载入史册的抗倭民族英雄。

(一)

方廉(1514-1583),字以清,号双江,富阳新登人,唐著名诗人方干后裔。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南京工部右侍郎双江方公墓志铭》载:“方之先,干,以文显严陵,其后人习医,遂以医显。至宋,徙杭,继又徙新城。”新城即新登。三国时期,分富春部分县地置新城县。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因避后梁太祖朱温父亲朱诚的讳,改新城为新登。方廉在《寿域自叙》中也说,“先世居钱塘,高曾祖相继授医学训科,遂卜居焉。”

方干(836-888),字雄飞,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与罗隐同时期,名望虽不及罗隐,但也是江南有名的大才子,后人称其“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方干曾到过新登,蔡县令特意请他在城楼上吃了顿饭。方干虽然名声很大,且在唐宪宗元和三年考中了进士,但他一生没有做官,潦倒程度与罗隐有得一拼。所以面对蔡县令如此高规格的接待,酒过三巡的方干忍不住作诗一首,作为回报。

杨震东来是宦游,政成登此自销忧。草中白道穿村去,树里清溪照郭流。纵目四山宜永日,开襟六月似高秋。不知县籍添新户,但见川原桑柘稠。

当时的方干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后代居然会定居新登,并成为这里的一户大姓。

方廉少时勤奋好学,文思敏捷,每逢考试均名列前茅。方廉老家旁边有座山,名叫“老山顶”,因方廉幼时在山上月夜勤读至鸡鸣,而更名为月和山。

(月和山脚步月亭,据说是为纪念方廉所建)

明嘉靖十九年(1540),方廉中举,并于次年登辛丑沈坤榜进士,选任南康推官。南康位于粤、湘、赣三省交界之处,是一穷乡僻壤之县,方廉不以为陋,兢兢业业地处理大小案件。其后,上司将邻近几县的积案、疑案统交其办理,方廉无不尽心尽力。不久,吏部以“卓异”召。当时有吏部属吏告诉他:只要花一笔银子,就可选个给事御史。却被他婉言谢绝。于是吏部安排了个礼部祠祭主事的职务给他。后又调任主客员外、精膳郎中,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官职。但方廉并不因为官职不起眼而尸餐素位。

嘉靖帝沉湎于修道,多年不理朝政,朝仪因而疏废。方廉乃重订朝仪,行文各部。有同僚不以为然,质疑说:“皇上久不坐朝,草此何用?”方廉反问道:“一旦临朝将何以处?”果然,这一年年秋天,倭寇骚扰东南,嘉靖不得不坐朝议事。仓猝间,文武百官不知该怎样列班如仪,幸赖方廉草拟的章程才免于狼狈。

(二)

倭寇是大明朝的心腹大患。

尤其在嘉靖年间,倭寇肆虐横行,猖獗一时,江南沿海屡遭蹂躏。倭寇踏足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江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任礼部尚书徐阶是松江府华亭人,也就是现在的上海人。松江府地处长江口,倭寇沿长江长驱直入,给当地的百姓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徐阶特别想物色一个文武兼备之人,以保自己家乡安宁。

找来找去,徐阶最终选中了方廉。虽然方廉的履历并不起眼,担任的都是一些清闲小职,但他茹淡自甘,勤于职守,且秉性耿直,办事不枉不纵,以廉洁干练名重一时。

嘉靖三十二年(1553)春,方廉担任松江府知府。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筑城。

因长江口无险可守,所以倭寇可以来去自如,以致“官民屋庐,半为煨烬”。于是,方廉向上级领导请示:我们要筑城。领导说,筑城可以,但是库房没钱,你们自己想办法筹集资金。

公帑有限,经费支绌,那就发动群众的力量。松江这个地方,有钱人特别多,所以一直以来倭寇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粮仓一般。方廉亲自到各富户家里募捐,他说:“如一旦寇入,则身家均不保,况乎财物?”大家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建城墙就是保卫松江,保卫松江就是保卫自己的家。于是,“人人感悟,委输若流水”。

钱有了,那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吧!方廉经常到建城工地,“早暮行版筑间,与吏民分工力”。众人齐心协力,历时三月,终于建成了高二丈四尺,周围九华里的上海城墙。

据清同治《上海县志》记载:“元建县后二百六十余年犹无城,故前明倭寇数躏焉。嘉靖三十二年,邑人顾从礼疏请建城,方廉始筑之。”

(同治《上海县志》)

这就是最早的上海城,至今尚有几十米古迹。上海人把方廉视为“上海城的创造者”。如今上海城里还有一条方浜路,据说就是为了纪念上海老市长方廉的。

方廉还疏浚壕堑,加强战备,并在城外筑置“敌台”驻宿甲兵以成犄角。寇势盛则据城抗击,懈怠时则突出袭杀,出奇制胜,常有斩获。近郊乌林有寇之巢穴,屯聚粮草兵器,方廉乘倭寇出掠时,引兵放火焚之,使寇无以依托。

第二年,倭寇万余人蜂拥而至。方廉督率部属据城坚守,屡挫其凶焰,倭寇踯躅城下不得进。方廉率军民力战十七日,直到倭寇食尽,乃拥众而遁,松江人民的生命财产赖以保全。

(三)

方廉在松江府任内,悉心整顿吏治,清除积弊,宽减赋税,与民休息,得到了士民的拥戴。嘉靖三十九年,因功擢升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巡抚应天都郡。其时,江南水灾,“千里汪洋,饿殍接踵”,百姓困苦万状。方廉乃悉心调治,汰兵裁饷,垦荒治水。并上疏朝廷,历陈民间疾苦,得以减赋百余万。为此上下称颂。旋即擢升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

方廉到任湖广巡抚后,作为人情往来送给时任刑科给事中的丘橓五两银子。没想到丘橓居然向嘉靖皇帝告发,说方廉行贿官员。嘉靖皇帝觉得五两银子不算什么,没必要大做文章。可架不住丘橓慷慨陈词,只得罢了方廉的官。此事传开后,同僚都对丘橓颇有微词,包括嘉靖皇帝也看他不顺眼,不久就找了个借口将他削籍为民,赶回老家。

回到老家后,方廉游历山水,倒也逍遥自在,借景抒情,写下了不少诗作。

昔年名将几登台,今日春风拂草莱。石壁凭谁依险立,墩房犹自逐江开。胸中兵甲知多少,意外堤防定几回。氛祲潜消弦诵满,桃花浪暖状元来。(《将台山》)

(富阳渌渚将台山)

1566年,新主隆庆登位,许多官员为方廉鸣冤,于是再度起用为大理寺卿,寻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抚淮扬诸郡。这是他所任的最高职务,“都堂”之称即由此而来。

方廉罢职在家休闲期间,有机会接触民间,深知赋税不均之弊。他对此做了深刻的思考。方廉认为,“有司之良者,每以均田为首务”,但是“田之肥瘠高下,税之轻重多寡,则之纷更错杂,即巧吏不能算”。最终的结果是,“田浮于税,税溢于田,偏累里递,齐民未知有税驾之所”。于是,方廉提出建议,“尽取官民抄没、旧有等项田土,一概丈量纳税,不足则均摊;脱有余田,亦不必加赋,止符原额而止。以至规画之宜,量丈之法,公用之需,一一具有成算”。

方廉的这种设想,其实是在他厌恶官场,退隐乡里之后对国家土地制度的一种反思。他将量田实赋写成奏章,上报朝廷,并获准于家乡新登试行。当时的新登知县是来自江西泰和的廖诏。据道光《新登县志》记载,廖诏根据方廉提供的思路,“奉例丈量履亩”,“夫田盈于旧,而赋不增加者,以新城故多山溪。依山之民,每出己赀,垦山为田,其诸涨没溪涂,亦多视为种植;役人又奉法惟谨,不敢遗尺寸,故侈于原数”,“阅浸尽祛侵蚀,合田数加昔而均税照旧,诏之功也”。由此可见,方廉的设想通过廖诏的实践取得了成效。

方廉将自己的思考与廖诏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最终写成《量田记》。它不仅为后来张居正“一条鞭法”的推行作了铺垫,而且也为今天研究明代土地制度提供了实证依据。

(四)

隆庆三年,方廉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深知宦海风波难测,既不愿勾党营结,亦忧于孤掌难鸣,便于次年告老还乡。

方廉对家乡的感情十分深厚。在担任南京工部右侍郎期间,时任新登知县范永龄正苦于倭寇之祸,打算修筑城墙,于是就写了封信给方廉,请这位新登老乡帮自己出谋划策。

方廉虽然已经是省部级高官了。但对来自家乡的请求,他仍然十分重视。他根据自己修筑上海城的经验,帮范县令列了几条建议。一,“劝谕士民量助砖石”。县衙抛出口风,凡是家境富裕、有一定田产的,如果不愿自觉捐资的话,政府将重点查查他的纳税情况,就这样,“风动巨室,愿以资助者一千四百八十有奇”。二,以罚代刑。对于轻度违法犯罪者,可以缴纳赎金保释,靠这种方法也筹募到了数千串铜钱。

古新登县《万历志》载:“嘉靖三十四年,倭寇侵浙,邑人方廉谋于县令范永龄重筑,城周六百余丈,为四门,沿城有濠,距门有桥,门各有楼……”

致仕后,方廉志闲山水,于是更加造福桑梓。

闲亭睡起日三竿,敢谓知几早解官。懒拙无谋行处见,伶俜多病镜中看。鹤随舞袖歌蓬岛,鱼逐飞花跃锦澜。对景尽教烦累洗,何须把钓向江干。(《水心亭》)

新登城被葛溪、松溪二水环绕,东、南、北三条出城的要道都被水流阻隔,交通闭塞,行人涉水过溪十分不便。于是,方廉带头捐款,并主持修建了岁寒(松溪)、方家(庄泽)、南津(青云)等桥,给新登百姓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新登学宫原附没于多福院,已经十分简陋仄狭。方廉上书县令,借整修文庙的机会,将学宫迁徙到文庙的明伦堂前面。方廉不仅带头捐资,并劝谕邑富乐输。新登学宫也就是今天新登中学的前身。

万历三年(1575),新登县令温朝祚决定重修县志,这件事情自然也委托给了老乡贤方廉。方廉欣然主笔,并于次年杀青。这应该是现代能见到的最老的《新登县志》。现“北大”和“浙图”均有藏本。

晚年,方廉有感于自己身后别人替他作《墓志铭》,“揄扬其善行,张大其事功。抑知言苟弗实,含羞地下”。为此,在生前自己撰写了《寿域自叙》一篇,对自己一生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万历十一年(1583)秋末,方廉在家病逝,享年70岁,墓葬城西天柱山下。

“文革”期间,方廉墓被毁。墓前石碑一方,以及石虎、石龟、石马、石羊等物,均移置于新登中学“圣园碑林”。

(新登中学内石碑,系方廉墓移来)

在新登老百姓口中,方廉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据说方廉考中进士之后的几十年,新登就再没有学子中进士第。士绅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文运被松溪、葛溪的流水带走了,于是就在葛溪边上造三座塔。

后来,三座塔中的两座塔倒塌了,唯有贤明山顶的联奎塔保存了下来。清代的时候,知县武新安体察前贤之意,“祝此邦之文人蔚起,炳炳琅琅,联珠联袂,于青云直上”,将原来的“奎”换成“魁”,而更名联魁塔,并效法唐代“雁塔题名”故事,于塔侧竖碑石一方,以供科举者勒石留名。如今,联魁塔已经是新登地标式的建筑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廉传说也变得越来越玄。有还算比较靠谱的“方廉假城退倭寇”,也有离奇志异的“方都堂斗蛇精”。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说的是方廉把倭寇打得抬不起头来,倭寇只要一见方廉的旗帜,就高喊“阎王来啦,阎王来啦!”倭寇在几次惨败之后,用了一条反间计,以重金贿赂了奸相严嵩,诬告方廉鱼肉百姓。皇帝不明就里,就派人把方廉给杀了。后来严嵩倒台,皇帝这才知道方廉是忠臣、是清官,于是下旨赐金头陪葬。

(新登中学石虎,系方廉墓移来)

所以在富阳的民间,方廉又被称为“金头将军”。据说方廉的后人为了防止有人盗墓偷金头,还特意修了十座坟墓。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句民谣:“金头将军方都堂,金头陪葬真风光。方廉之墓有十座,未知金头在何方”。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金头将军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一篇:陶罐鉴定

下一篇:历史上的梁怀吉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