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 > 正文

汉唐军事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汉唐军事,引言 汉代与唐代的兵役制度都是讲究“兵农合一”的,但是两者却在很大的差异。汉代的兵役制度中士兵同时就是农民,国家的军事力量同时也是...大家一起来看下汉唐军事吧。

引言

汉唐军事 第1张

汉代与唐代的兵役制度都是讲究“兵农合一”的,但是两者却在很大的差异。汉代的兵役制度中士兵同时就是农民,国家的军事力量同时也是经济的生产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士兵可以自给自足做到不花国家一分钱。而发展到唐代,尽管形式上还是兵农合一但是内容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唐代兵寓于农,这就是说每一个士兵都要下地干活但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必须去当士兵。其实这种方式是更加合理的,因为在一个强盛富庶的国家并不需要全民皆兵,尤其是唐代这样幅员辽阔、人口充实的朝代,这样反而会导致军事集团的军事训练敷衍了事,兵力涣散,此外还会给国家带来诸多额外的开支,这是不可取的。但是按照当时的条件来看,汉代的兵役制度是适应当时的国情的,汉朝开国之初国力孱弱,不管是农业生产还是政治军事都处于一种百废待兴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正是需要借助人丁来发展军事与经济事业。

汉朝兵士

汉代兵役:在经济与道德的考量中进行抉择

汉代在经济方面主张“轻徭薄赋”。奉行黄老之道以及与民休息之政策,这主要是因为西汉在战争后建国,满目疮痍,实行这样的政策能够稳定民心以及恢复经济。而且建国伊始,政府中的大多数政府的官员也都是“苦秦已久”,他们深深的明白百姓的心酸。因此西汉的当权者在设计制度方面更加考量会是人性道德的问题,要兼顾国家与家庭。

西汉骑兵

汉代的兵役制度有三种形式:“更卒”、“正卒”以及“屯卒”。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汉代服行兵役的年龄是在二十三岁,这是因为二十意味着成年可以作为独立的土地的生产者,可以为国效力。但是正如上面所说的,西汉是讲究在家庭与国家间力求平衡的。男子成年之后首先为家庭服务,所谓“三年耕,有一年之蓄”。因为在古代不可能年年丰收,也无法批量生产,看天吃饭是常态,一般情况来看每隔三年左右就会有荒年出现,一个荒年就可以将一个家庭三年的积蓄全都用光。

以此类推,六年耕就会有二年荒,九年耕就会有三年荒。但是荒年是不可能延续九年以上的。所以成年男子从二十岁起为家庭服务,到了二十三岁就可以积满一年的储蓄为国家效力了。这很好的体现了汉朝在家庭与经济生产发展间的这种抉择。而汉代的“更卒”是指不分男女,每一个国民都必须每年在所在地服一个月的兵役,准确的来说更卒更像是一种“力役”,就是为国家无偿的当义工,这是非常辛苦的,如果不想去的话可以给政府出两百钱让政府另外雇佣其他人去。其次就是“正卒”,这是指壮丁到中央去做卫兵。这种去中央做卫兵是需要一定的资格的,需要在本地充当一年以上的步兵、骑兵或者水军还要经过军事训练,然后才是去中央当选卫兵。

游戏中的汉军形象

汉代中央的军队分为南军和北军,南军是皇宫的士兵,北军是首都的卫军。当时的人数稀少不到十万人,因此当卫兵是一项优差,来回的车费以及日常的吃穿用度都是由国家报销的,不需要个人花钱。与此相对的戍卒待遇就相差很多了,去边疆的一切费用都需要自己来负担,在汉朝只需服役三天,但是来回的费用确实天文数字个人是很难负担的起的。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个人不去的话也可以出钱交给政府,让政府雇佣其他的士兵去,这也是当时的一种变通的方法。西汉的这种兵役制度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军事,恢复经济生产的重要作用。

唐代兵士

唐代兵役制度:区域性特征明显的“府兵制”

唐代的兵役制度也是“兵农合一”,政府要求每一个士兵都需要参与农业生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士兵都是农民。这种制度在当时被称做“府兵制”。当时的地方政府是由两级所组成的,分别是县和州,他们都是地方的行政单位。而军事单位是区别于县与州之外的“府”,所以一般用“府”来代称当时的军事所在地。

“府”的划分是按照当时的地区的人口稠密程度和经济状况来进行区分的,所以区域的特征非常明显。“府”的等级分为三种——上府、中府和下府,人数依次递减。人口的户籍也被划分为九等。根据钱穆先生所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依据当时的法律,下三等民户是没有资格当兵的;只有上等和中等之中,自己愿意当兵的,由政府挑选出来,给他正式当兵。当兵人家的租庸调都豁免了,这是国家对他们的优待。此外则无饷给,一切随身武器都必须由军人自办。”

唐兵画像

据史料记载当时唐代所统计出来的府的数量是在600个到800个之间,军人的数量也不少于40万甚至是更多的。数量庞大的军团的大部分开支都是军人自己解决,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可以满足自己的物质开销。他们在保家卫国的同时还自给自足,一举两得。这些“府兵”中的三分之一都分布在中央政府的附近,其余的分布于全国,这种分布并不是均匀的,边疆地区多一些,有的州甚至就没有“府兵”。统领的军官并不是日常的训练“府兵”的长官,通常是在中央政府设有十六个卫,每一个卫都有一个长官。在战事的时候这些长官率领府兵出征,战事结束府兵会回到原来的地方继续服役,而长官也回到中央自己所属的卫队中。长官和自己的士兵之间并不进行沟通和直接的训练,如果在战事中士兵建立功名,将会赐予勋官。但是勋官有名无实,即便是获封,战争结束后也是回家务农。唐代当时利用这种兵役制度,组建了强大的兵团。据史料记载在天元和开宝年间,全国的府兵达到六十万多,唐朝也依据此开疆拓土成为强盛国家。

唐|兵士壁画像

汉唐兵役制度的失败:制度框架内的人事颓废

汉唐兵役制度到最后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更多的是归结于人事上的一种懈怠和执行能力的低下。首先,在当时各个地方的士兵都需要到中央政府轮岗,在唐代的时候能当兵的都是富贵人家,一般贫苦出生的男子是不准当兵的。

例如在唐太宗时期,这些地方上的士兵到中央来轮岗,太宗会与他们一起骑马习射,他们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从政府到百姓都非常尊敬他们。而随着后期招募的士兵越来越多,加之人事懈怠,这种待遇就没有了。反而成了苦力的角色,例如修缮宫殿、整理花园等工作都会向军队借人。渐渐的这份职业开始受人轻视,人人都开始对这个职业退避三舍。

其次,有关于军人的社会地位问题一直也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尽管一个军人战争中战功赫赫,战争结束以后他还是得回家种田,所谓的勋章仅仅只是一个荣誉而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他不仅要服兵役同时还要服力役,因此武官在社会上并不是一份荣耀的职业,甚至“中尉”、“中校”都变成了嘲讽的名词。这样长久下去,情况是越来越糟糕。由于军人的社会地位变低,去驻守边疆的人也减少。本来战事结束士兵就可以回到家乡,现在变成复员之后也需要戍守边疆。这些士兵都是家境殷实的,此外还有自己的土地。轮岗制实行的时候,他们可以自己负担武器、马匹、衣物的费用等,他们所挑选的装备都是最适合他们的,可以称得上是装备精良。后来推行一项政策,边疆的营官会将值钱的物件放入储藏室中,等士兵需要的时候会再发还给士兵。

古代战争绘画

于是营官便会百般折磨士兵,如果士兵死掉那么这些财物就是营官的了。这一举措大大的使得边防士兵逃离戍地,边防岌岌可危。这种情况并没有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视,中央政府财大气粗会花大价钱来雇佣外国士兵,这就导致的国防危机。例如在安史之乱中我们常说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尽管名字是汉化式的而且在军中所担任的职位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但是他们都是货真价实的外国人,这就是这种制度下的一个恶果。

最后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在汉唐时期,军人战死沙场之后都会得到中央政府的一些慰问。这一程序就是军队上报中央,中央政府派人去死难的士兵家属里去慰问然后发放体恤金以及授予勋位,通常都是阵亡士兵的遗体还没回到家乡,政府的慰问就以及先到一步了,这常常会让家属倍感温暖。但是发展到后期,由于政府工作人员的懈怠和不作为。阵亡的士兵不一定会被上报,中央政府也不一定会派专门人员去死难者家中慰问。士兵死亡的消息早已传回家乡,遗体都到了,但是政府的慰问却迟迟不到。这种情况下所导致的情况就是民心尽失,军心涣散。

士兵绘影

结语

从汉代的全民兵役制度到唐代的自由选择的兵役制度,这些制度大体上合理的。通常制度变坏进而导致恶果的原因都在于执行制度的人的上下其手以及工作的懈怠,军人的职业从上流走向末流,这其中就是制度下的人在作怪。古代中国幅员辽阔,交通不便,无论是地区的管理还是人事的派遣都是值得认真思考和再三斟酌的事情。纵观历朝历代,能够平衡这两点的帝国往往能够获得兴盛。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汉唐军事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一篇:李作鹏子女

下一篇:省委书记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