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 > 正文

小北门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小北门,原题目:地载门——小北门 原创:荆绍福,来源: 茅古甸。 未经及时联系,如侵权私信即删。 沈阳城墙有八座城门,其规制基本相同。具体...大家一起来看下小北门吧。

原题目:地载门——小北门

小北门 第1张

原创:荆绍福,来源: 茅古甸。 未经及时联系,如侵权私信即删。

沈阳城墙有八座城门,其规制基本相同。具体我在外攘门(小西门)一文中已做详细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地载门是沈阳北城墙靠西的一座城门,俗称小北门。它与天佑门(小南门)相对,含有上承天佑下感地载之意。

1904年地载门

据《满文老档》记载:“沈阳城北面未曾修筑,仍系明人所筑者。其余三面,早已修筑。天聪四年四月初六日……始行修筑。”据此,我们可知,沈阳城北面的两座城门即地载门和福胜门(大北门)是在天聪四年即崇祯三年(1630年)修筑的。

地载门今已无存,今具体位置在正阳街与北顺城路交会处。地载门具体什么时间拆除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据1944年出生于沈阳、小时候家住小北门外城墙根下的于庆荣先生回忆:童年时代,城墙上下就是他的游戏场,那时的盛京古城大部分还保存完好。城墙啊,城门啊,大概的印象,还都有。城墙上射箭的孔,锯齿(雉堞),这些都有,部分地方有点扒得缺了,但大部分都是完好的。小北门城门的顶上有字,用砖抠进去一块,写的什么记不清了。有城门,大木门,大木杠,老开着。大木门的杠子都是铁箍的,门上有铆钉,有颜色,很陈旧,也没人刷了,都露木茬了。城门上有门楼,大概是两层,木结构,起脊的,没刷油漆,很破旧。城墙的帮子都不是砖,是大石头垒的,大方块石头,一条一条的,上边是砖。大约1953年、1954年的时候,开始扒城墙了,小北门的城门也扒了两次,先扒的瓮城,城门扒开点,后来车多了,路窄了,就第二次扩路,但是两边的城墙还着,中间都扒没了。之后,市民盖房子,有的就抠城墙砖;为了交通和建设,政府也允许一些企业拆。1958年大跃进前,城墙基本拆完了。

1925年小北门

从1630年修筑到1954年前后拆除,小北门存在了320多年。

早建于地载门外500多年的白塔

清末翰林缪润绂在《沈阳百咏》一书中诗曰:“地载城边塔影支,难从古寺问残碑。闲来每听居人说,建在城门未有时。”这里塔影指的是地载门外崇寿寺内一座白塔。

1905年崇寿寺白塔

崇寿寺,位于盛京古城地载门外不足百米处。寺前有八角十一层密檐寺佛塔,名“释迦佛生天舍利塔”,旧时俗称“白塔”,是近城著名景观,位于今大东区白塔小学院内。但数百年来无人知道其建成的确切年代,只是按东北地区对辽、金时塔寺的通常说法,认为是唐太宗时大将尉迟恭所建,清末翰林缪润绂也只说白塔“建在城门未有时”。上世纪50年代中期,拆除此塔,在塔基地宫内出土辽代石函和百余件历史文物,才解开建塔年代之谜,据石函上镌刻文字记载,此塔建于辽乾统七年 (1107年)四月,建塔之处为“州北三歧道側寺前”。

1912年崇寿寺白塔

白塔地宫内石函的发现,一方面证明白塔建于辽代的1107年,比沈阳城墙地载门早523年;另外对确定当时沈州位置亦有重要价值,证明辽代沈州城就在今天的沈阳老城区内。

1932年崇寿寺白塔

八百多年来,崇寿寺白塔一直是沈阳城的标志性建筑。这座辽塔的拆毁,是沈阳历史古迹的一大损失。虽然白塔拆除已经60多年了,但考虑其在沈阳城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价值,应当研究在其原址复建崇寿寺白塔。著名诗人、书法家、历史学家李仲元先生针对本文作者撰写的《沈阳城内曾经的一景:存在800多年的崇寿寺白塔》一文指出:“我在政协多次提出修复崇寿寺白塔,理由如文中诉述。可惜未能实现,现赞同荆文之意,强烈要求复建辽沈州地标性建筑——白塔。”

皇太极多次到地载门外宸妃墓祭奠

天聪八年(1634年)农历十月,一位来自蒙古草原的美丽女子——海兰珠,在兄长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陪同下,入嫁盛京皇宫,做了皇太极的侧福晋。这年,她已经二十六岁。这时,他的胞妹庄妃已进宫九年,而亲姑姑哲哲也已嫁给皇太极二十年了。

海兰珠容颜娇美、老练正经,皇太极对她十分宠爱。二人琴瑟甚笃,双栖双飞。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海兰珠后来居上,,被册封为宸妃、“东宫大福晋”,地位仅次于中宫皇后。而她所住的居所,被皇太极赐名为“关雎宫”,借《诗经》中的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赞美和称颂海兰珠的贤淑美德,象征他们真挚热烈的爱情。

崇德六年(1641),年仅33岁的宸妃病逝。宸妃去世当日,皇太极传旨丧殓之礼一切从厚,选择沈阳地载门外五里处为暂时安葬地(后移昭陵妃园寝),率在沈阳的全体贵族官员和他们的妻子前往送葬,并亲自奠酒行祭。由于哀痛过度,他接连数日无心过问国事,甚至不思茶饭,只依当时满族治丧之俗,不入宫居住,整日在御帐中默坐悲涕,以致卧病不起。

皇太极画像

此后近两年间,皇太极对宸妃的追思之情始终难以释怀。他亲临祭奠不下十余次,即使平时外出路过地载门外五里宸妃安眠之地,也要至墓前垂泪缅怀,真情痛悼。皇太极于1643年八月52岁时无疾而终,这与思念之情不能自已的心绪有着重要关系。这位自幼征战疆场的骑射民族马上皇帝,也因此增添了一段儿女情长的佳话。

地载门外的缸市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沈阳城已经成为辐射东北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商业贸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城市商业日渐繁荣,城厢出现了许多行、市。这些行、市,大多数都在城区内的某一个或几个相对固定的地点,多是按照其经营品种比较集中地汇聚在某个区域,既零售又批发。比如清末文献记载,就有铜行、皮行、木行、鱼行、菜行、牛马行,有灰市、缸市、石头市、鸡市、果市、焦炸市、劈柴市、粮市、柴草市等等。清末翰林缪润绂在其所著《陪京杂述》中言:“缸市,一在福胜门外,一在地载门外。”

清末刘世英编著的《陪都纪略》云:“东北关厢,缸罈发庄。炉口油瓶,烟甬上浆。”设在福胜门、地载门外的这两处缸市以售卖陶、瓦制缸、盆、坛、罐等为主。1912年,法国摄影师来到沈阳,拍摄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彩色照片,这里面就包括一张沈阳城墙地载门外的缸市照片,这是中国缸市最早的一张彩色照片,也是中国缸最早的一张彩色照片。照片中城墙下摞落的近百口大缸整齐排列,还有两辆运缸用的小车;一口水井旁散放着四只木水桶,这水井、水桶或许为出售大缸是否漏水检验之用;隐隐可见隐藏在一摞大缸后的应该是缸市上的一位售卖者。

1912年盛京城墙地载门外的缸市

现如今,缸在生活中已经越来越边缘化。可是将时间倒转几十年,缸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件。那时候,花钱买个大缸可不算容易,它可肩负着盛水、盛粮、腌咸菜、腌酸菜的重任,每家都离不开。但大缸又很容易破损,稍不留神裂了纹或者打破了,哪户人家都不舍得扔掉。因此,那时候还有“锔盆、锔碗、锔大缸”的行当。

小北门里沈阳最早的电影院

清末,奉天城茶馆快速增多。茶馆分为清茶馆和花茶馆,前者纯喝茶,后者边喝茶边看综艺。花茶馆的娱乐夜生活有评书、女子莲花落、大鼓、二人转和相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2月,一个叫文俊峰的商人在奉天省城小北门里路西开设了会仙茶园(初称之为聚宾楼),经常聘请一些闲散艺人与小戏班在此说书、唱戏,当时的《盛京时报》上不时就会看见会仙茶园的招揽广告。

会仙茶园不仅说书、唱戏,在电影刚进入奉天城时还放映电影。《盛京时报》上不时就会看见会仙茶园登载放电影的一些消息。1909年5月,日本人“由上海购到革命电影片若干,于本月七号起在小北门里会仙茶园开演南京战争事迹”。同年9月,会仙茶园又引进日本新的电影放映技术。电戏“与先来大不相同,影光一丈五尺,最亮最新长尺大片”。1912年《盛京时报》刊载:“有人从日本东京携来东亚洋电光影戏片若干,于九月初九晚在奉天小北门里会仙茶园开演”。1913年1月,会仙茶园又从哈尔滨请到俄国人放映电影。1913年10月21日,《盛京时报》刊载会仙茶园大幅广告,大意是:破天荒之壮举大优待,电光影戏开演,连演三天,每晚五时准时开演。广告中首次将电影分为写真(时事)、正剧(故事)和滑稽之类罗列,并列出具体演出的电影名称。此时,电影才逐渐从“配角”开始进入新的角色。

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1924年1月,会仙茶园的园主文俊峰将其租给了一个叫兰比利斯的法国烟草商人。兰比利斯在此开设了一家中法电影公司,专门放映电影。这样,沈阳最早的电影院便产生了。上个世纪20年代末期,会仙电影院的经营日趋衰落,屡次易主,最后在伪满初年的一场大火中消失了。

小北门里路西的会仙茶园,成为有记载的沈阳最早的属于中国人的电影院。

悠悠三百多年间,地载门(小北门)上,小北门里,小北门外,见证、记述着沈阳城发生的许许多的往事。作为盛京皇城重要的历史印迹,小北门这一沈阳地标之名将永存。

参考资料:

1.英函、杨树整理编辑《口述沈阳:小北门外,小北门里》。

2.钟晓光主编《沈阳电影百年》,沈阳出版社2020年出版。

3.韩春艳著《洪业:皇太极的盛京春秋》,哈尔滨出版社2010年出版。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北门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一篇:姚策事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