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睡前小故事 > 正文

异族入侵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异族入侵,中华文明的起源地:黄河流域 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哲学命题,自古以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哲学命题,自古以来都是仁者...大家一起来看下异族入侵吧。

异族入侵 第1张

中华文明的起源地:黄河流域

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哲学命题,自古以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哲学命题,自古以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故而,本文亦系笔者一家之言。

一、四大文明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几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笔者此处之所以用“几大文明”是因为学术界对世界究竟存在过几大重要文明说法不一。本文就采用我们传统的认知即“四大文明”。先简单介绍一下这四大文明:

1

、古巴比伦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也就是现在的伊朗,扩大点范围说是就是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大概诞生于公元前3500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但是保存下来的文物极其有限。就是这样一片最早文明的发源地,几千年来战争频仍,直到现在仍然战争不断,也许这就是导致古巴比伦文明中断的原因吧。

有学者认为,巴比伦文明还可往前追溯2000年左右,称为“苏美尔文明”,这才是世界最早文明。可惜“苏美尔文明”没有文字记录,所以不被学术界认可。

2

、古埃及文明

诞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背靠尼罗河成就了埃及文明。对于我们来说,最为熟悉的就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法老等一众名字,还有著名的电影《埃及艳后》等。应该说这样的艺术形式再现了古埃及的神秘,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但是,仍然中断了,时至今日,你无法找到埃及法老的后裔,连那些古老的契形文字,现在的埃及人依然无法辨认。

3

、古印度文明

发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也是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不断受到外来侵略。同样,这也是一个异常神秘的地方,古文字变了,人种也变了,佛教影响了东方文明,但是佛教在现今的印度已然绝迹,真正的佛教、佛学、佛理得到中国探求。

4

、中华文明

诞生于公元前2000多年的黄河流域,至今仍然生生不息,并且不断爆发出新的力量。

几千年的文字,虽然写法有异同,但一脉相传,我们可以读懂

2000

多年前的诗文,写同样的汉字,说同样的语言,同样的黄皮肤,同样的黑头发,生活在同样的一片土地之上。在世界所有文明中,这是绝无仅有的。

中华文明没有间断的原因主要在于语言和文字的统一及文化软实力的强大,这是中外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认知。

当代中国人稍微用心就能分辨出秦朝简牍上的文字,再仔细点甚至能够读出青铜器上的铭文。中国的文字、语法,思维逻辑,其实并没有变,是一个早已成熟的文明体系,因此生存能力极强,国家兴衰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只不过就是一个摔倒再站起来的过程。

二、印度历史简介

由于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毗邻且有交融,加之近现代的历史因素,常有人将中印做比较,故而笔者在此从时间线上简单梳理一下印度史。

1、早期(前15世纪-前6世纪),吠陀时代,开创婆罗门教,口头传颂《吠陀经》

2、古代(前6世纪-712年),佛陀时代

3、中世(712年-1600年),被异族阿拉伯伊斯兰教统治,长达888年之久(712年是中国“开元盛世”元年,也是李隆基执政第一年)

4、近代(1600-1947年),被异族英国统治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清代和民国时期)

5、现代(1947年-),印度脱离英殖民而独立

由此可见,自712年(中国唐玄宗时期)到二战结束不久的1947年,1235年的时间里,印度土著雅利安人一直处于异族统治之下。

读到此处,读者诸君有何感受?我想必然感触于中华历史的强悍。我一直都不认同印度也算一个“文明古国”,更觉得它没有任何资格与中华文明相提并论。西方总拿印度与中国做比较,在笔者看来就是一个捧杀印度,使之成为西方遏制中国之工具的策略而已。

所以我一直希望我们现代人能多读一点历史,古今中外了解越多,越是会对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三、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异族入侵?

其实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不过,非汉族血统在中华历史上下过浓墨重彩的阶段倒是有几个:南北朝时期、元朝和清朝。至于北宋期间的宋辽对峙、南宋期间的宋金对峙可以不表,因为辽和金最终都没能成太大气候。

当然,以契丹族为主的辽和以女真族为主的金对宋朝的入侵肯定是异族入侵。

我们先说南北朝。

南朝(420-589),我们所谓的“南”是指中国南方,核心区域为长江流域。在这170年时间中,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阶段,他们都是“汉人”(或者认为自己是汉人),是传统的“中国人”,这里不多叙。

关键是北朝。

北朝(439-581),这里所谓的“北”是指中国北方,核心区域为黄河流域。

在说北朝历史之前我们必须说说北朝之前此一区域的一段历史:五胡十六国(317-439)

317年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就被北方民族“五胡”(匈奴、羯、氐、羌、鲜卑)蹂躏、逐鹿,120多年的时间竟有十六国在此“称王称霸”,致使黄河流域一直战乱纷纷,没有宁日。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一时期:

1、十六国第一阶段(317-352)主要国家:前赵(匈奴人刘曜,音同耀)、后赵(羯人石勒)、冉魏(汉人冉闵)

此处笔者需要向读者解释一下:汉武帝大败匈奴后,匈奴被分割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在汉武帝的军事打击下北匈奴西迁至黑海一带,南匈奴同意归附汉朝并请求南迁,汉武帝同意他们南迁到山西一带定居,并赐以帝姓“刘姓”。十六国期间的“匈奴”指的就是这么一支。

2、十六国第二阶段(352-383)主要国家:前燕(鲜卑,慕容氏)、前秦(苻健、苻生、苻坚,苻音同符,366年始建莫高窟)

3、十六国第三阶段(383-439):这个时期是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时期。北魏的前身是代国,为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借机复国(拓跋,姓,音同“拖把”)。

十六国:成(汉)、赵(前赵、后赵)、秦(前秦、后秦、西秦)、燕(前燕、后燕、西燕、北燕)、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夏。前后共计十六国。

各族代表人物:羯(石勒)、匈奴(刘渊)、鲜卑(拓跋珪、慕容氏)、氐(苻坚)。

就这个苻坚,笔者多说两句,因为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和一次著名的战役与他有关。公元383年,苻坚亲率97万前秦军队(号称可“投鞭断流”——把马鞭扔进长江就可阻断江流,形容兵力之多),发动对东晋的战争,双方会战于“淝水”(现安徽寿县东南),被东晋谢安率领的不足十万军队大败,史称“淝水之战”。

我们史书上所谓的“五胡乱华”指的就是这一时期。那么在中华文化传统的认知当中,这帮人算不算“中国人”呢?

先秦时期,将遵守《周礼》(西周周公所著)的人或民族称为“华”,将遵守《周礼》的地区称为“夏”(是为“华夏”由来),不遵守的地区西称为“戎”、东称为“夷”、南称为“蛮”、北称为“狄”。因此,按照这一说法,“中国人”并没有把“戎夷狄蛮”视为“自己人”,可能“戎夷狄蛮”也没有将他们视为华夏子民。

《周礼》是中华历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无形当中在几千年古代史中具有“最高宪法”的作用,极其“权威”。

因此,笔者个人认为,“五胡十六国”统治北方这120年对中国北方而言是异族入侵和异族统治,中华文明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但一位伟大北方君主的出现,使得“五胡”最终变为“华人”,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这位帝王就是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弘)。

我们回到北朝: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24-452在位)消灭北凉统一北方,结束了长达120年的混乱局面,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华夏大地相对安宁。

孝文帝拓跋弘(471-499在位,龙门石窟开凿主导者),是一位了不起的君主,对中华民族的南北消融和民族大统一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位期间推行了著名的改革。

改革其实是在其祖父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孝文帝即位时只有5岁,开始改革那年他也只有18岁,从即位到490年冯太后死时,冯太后一直临朝,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亲政,继续改革并取得巨大成功。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1、从山西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强化了对中原的控制;

2、改易习俗:1)穿汉服;2)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3)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即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4)改汉姓,定门第等级(拓跋改姓元,为最高门第,其余姓按音同改),以与汉族通婚为荣。

以上措施极大的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入华夏文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反对改革而纠集贵族造反的太子拓跋恂均被杀,足见孝文帝改革之决心。

499年,孝文帝病死,年仅33岁,北魏走向衰落。但是北方民族融入华夏的趋势已经没有谁能够阻止。笔者内心深处对孝文帝充满敬意。

综上所述,在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之前,中国北方曾被“异族”统治120年左右,但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之下,最终融入华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四、元朝和清朝是异族统治吗?

中国历史上,元朝和清朝是少有的两个非汉族血统统一中国的时期。

前面讲过,是不是异族统治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历史哲学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认知和说法。按笔者对华夏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我认为算不算异族统治主要考量于如下因素:

1

、统治者是否认同炎黄子孙的身份?

2

、统治者是否使用中华民族自始皇开始统一、演变的汉文字?

3

、统治者是否使用汉语言?

4

、统治者最终是否融入华夏文化?

依照上述因素来看,笔者个人认为元朝近百年的统治算作异族统治,但是中华文明并没有因为异族统治而间断甚至夭折,而是继续存在甚至影响着统治者当局和社会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讲朱元璋的历史地位应该拔高,不过从历史纵向进程来看,不可能会有哪个异族能长期统治中国,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同化”能力——这也是几大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且硕果仅存的原因。

不过元朝有两位伟大的人物使得蒙古民族离华夏文明还不是太远且有越走越近的趋势。

一位是开国重臣两朝宰相金国的契丹人耶律楚材。耶律楚材精通并极其推崇汉文化,他辅佐成吉思汗及窝阔台长达三十余年,为蒙古人以汉法统治中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另一位是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4在位)。忽必烈相当崇拜汉文化,根据《易经》“大哉乾元”于1271年改国号蒙古为元,并定都大都——今北京,全国用汉法、汉制。

元朝统治者还遵循了中华几千年“当代统治者编纂上一朝代历史”的‘历史传统’,主持编纂《宋史》。他们不仅编纂了《宋史》,还编纂了《辽史》和《金史》,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的正史《二十四史》就是这样一朝一代编写下来的——这是世界史上绝无仅有的成就!

历史没有假设。我们姑且假设一下,如果元朝统治华夏再多一两百年,几乎可以肯定也会完全被华夏文化“消融”。

不过,相对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九十七年转瞬而逝,经历华夏浩荡历史大开大合的整合,蒙古族早已是我们大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不可切割的一份子,这就是历史的伟大。

清朝不必说了,按照上述四条,毫无疑问它就是华夏多民族中的一员满族“问鼎九尊”而已——江山轮流坐,哪有汉族一坐到底的道理?康熙皇帝更是以身为华夏子孙而无比自豪。

不过还是得说明一下,满族的前身为“后金”女真族,清太宗皇太极(1627-1643在位)于1636年将国号“后金”改为清、将民族女真族改为满族。

我们似乎可以推测南宋时的金到清朝时候的后金,他们在文化认同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侧面体现了中华文化力量的强大。

顺治书法

康熙书法

雍正奏章朱批原件影印(公文批示都写得如此漂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充满着跌宕起伏和大开大合,读史不仅能鉴古知今,也能陶冶性情、开合格局,同时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

笔者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自认为是中国人,不仅仅是因为民族身份的认同,更深层的原因是对五千年文明成果的认同。我们认同的不是“中国”这个国家,而是中华文明。因此,但凡处在大中华文明圈层之中的“各色人等”,终究都不会是“异族”——这就是中华文明的恢弘气度。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异族入侵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一篇:高考神童

下一篇:路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