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睡前小故事 > 正文

印度棉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印度棉,引言 印度后殖民主义史学曾强调,是欧洲推动的19世纪的全球化破坏且极可能摧毁了传统的手工业。不过,有人或许发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大家一起来看下印度棉吧。

引言

印度棉 第1张

印度后殖民主义史学曾强调,是欧洲推动的19世纪的全球化破坏且极可能摧毁了传统的手工业。不过,有人或许发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是印度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已经转变,而新的解释强调的是欧洲工业化所起到的作用,或印度和中国未能适应而导致的结果。

二者当然是很难分开的,因为欧洲的产品进入印度市场,不仅仅因为价格低廉,它同样还得益于殖民地的制度和关税给母国带来的持续好处。在英国的统治下,外国货船运往或运离孟加拉的货物的税率,在1810年增加了一倍,而英国的货物却被给予了低税率的优惠待遇。

1859年税收制度进行修订时,英国棉纱和布料的税率被定为10%,而由于兰开夏棉纺织制造商的游说,三年后税率被减至5%.工资差别使得印度棉纺织品在18世纪能够与欧洲产品竞争,而到了1830、1840年代,欧洲的机器导致的生产率提高,完全消除了这种差别。到19世纪中叶,人们发现,维沙卡帕特南(Vizagapatnam)的产品已“无法和英国市场便宜的布料竞争”,而且古德洛尔(Cuddalore)销往苏门答腊的布匹“几乎全被欧洲生产的布匹所取代”。

英国的纱线和棉布比得上印度生产的高档产品,同时还大量地供应到国际市场,包括爪哇和波斯等之前由印度产品供应的市场。对于经济衰退的程度,近年来的看法已经不那么绝对,而是强调印度经济,尤其是纺织品生产,有很大程度的连续性。提尔坦卡·罗伊赞成的观点是,印度经济仅部分受到廉价的工业化产品的负面影响,印度次大陆的手工业经济领域,反而因市场的扩大和原材料更易获得而受益。

印度的手工业者不是简单地屈服于国外(欧洲)的竞争,而是通过削减成本、重新定位、分享知识和信息,并且,如罗伊认为的那样,通过加强社会资本来“适应”新的形势。印度产业经济中也有一些领域一直未受到竞争的冲击,比如设计密集型和技巧性的手工织布。这种解释把作用归因于印度生产者,强调19世纪晚期印度的工业化仅部分追随了欧洲模式,而如手工织布这样的强大产业却得以保。这和强调在19世纪末期印度棉纺织生产缺乏效率、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分析结果是大相径庭的。印度棉纺织业在19世纪的相对衰退,也具备我们现在所称的“大分流”的背景。印度经济未能例外,它的内卷化体现了亚洲的经济繁荣在百年来逐步衰落的一种更广的趋势。

然而,“西方崛起”和“亚洲衰落”的程度,存在着一种被夸大的趋势。举例来说,在1830年,在印度棉纺织生产中,总的英国进口产品仅占4%-5%.同样地,直到1830年代,欧洲的棉纺织生产规模也大大小于印度。英国1820年代棉纺织业的规模,只相当于印度次大陆棉纺织业规模的一半(可能仅为三分之一)。二十年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英国的生产超过了印度。这些数据同时也揭示出,竞争介于印度和英国之间,而现代法国棉纺织业和历史悠久的奥斯曼棉纺织业等重要的棉纺织生产者,规模则相对较小。

然而发展轨迹是不同的。当奥斯曼帝国的棉纺织生产正在衰退,或许印度的棉纺织生产已经衰退的时候,英国和法国却在迅速发展。印度和土耳其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欧洲布料的竞争,印度次大陆和中东都承受着欧洲对原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所带来的压力。就拿奥斯曼帝国来说,帕塔萨拉蒂认为,由于扩张的欧洲产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它存在着从生产成品布料转向原棉和纱线贸易的动机。这在开罗和布尔萨(Bursa)尤其明显,不过,尚不清楚这是不是整个帝国的普遍趋势。

在18世纪末,开罗有12000名工人,受雇于十八个不同的纺织品生产分支,但半个世纪之后,这个产业却轰然倒塌。政治势力(殖民主义)和市场的重新组合(西方工业化导致),都不足以解释亚洲棉纺织业的复杂经济发展轨迹。印度和奥斯曼的产业都进入了衰退阶段。举例来说,土耳其生产的纱线,从1820-1822年的每年11500吨下降到1870-1872年的每年仅300吨。

1820至1910年间,奥斯曼帝国的棉布生产下降了至少一半。不过,正如伊纳西克所认为的那样,这样的衰退的原因,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的经济领域中都能找到。最初的衰落,是由于进口纱线取代了本土纱线而造成的,随后又是因为英国产品取代了印度进口产品。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点的是,欧洲产品进入了乡下的内陆市场,取代了原先本土生产的便宜而劣质的棉纺织品种。

这种观点,近年来被帕穆克(Pamuk)和威廉姆森(Williamson)所修正,他们提出,欧洲工业产品的影响力,或许因市场的不同而不同。欧洲纱线和布料的进口急剧增大,但不会总是取代本土生产。举例来说,进口纱线适合对价格敏感的市场,但本土的手工纱线在注重质量的地方却受到偏爱。手工纱线既用于工业化织布,也用于手工织布,且布料的后期处理是用工厂生产的染料来进行的,因而在工业化和手工之间,或进口和国产之间保持简单的对立是很困手工生产和现代工业之间的区分,在印度甚至更难以站得住脚。

从1870年代开始,印度帕西人(Parsi)从英国进口机器在孟买投资建立起了工厂生产,该产业很快就向中国、东非等国际市场供应纱线和棉布。机器生产同样也为当地的手工织布业供应纱线。印度布料的后期处理也同样受到西方技术的影响,合成染料在19世纪下半叶取代了天然染料。然而,欧文·琼斯(OwenJones)、福布斯·沃森(ForbesWatson)、珀登·克拉克(PurdonClarke)等英国设计改革者发起的运动,却导致了出人意料的结果,与西方机械化生产便宜的产品截然不同的是,印度的生产从概念上降级为手工业。

结语

尽管他们捍卫手工织布和非机械化生产(并从设计的角度谴责英国工业化产品的可怕),但他们的运动却被认为是无意地推动了欧洲之外生产的异化,并导致它最终沦落到制造业世界的边缘。即使是20世纪初号称经济摆脱英国、自给自足的“抵制英国货”(swadeshi)运动,也落入了敌对机械化产品的陷阱,把对英国产品的抵制与接受农村本土生产画等号。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印度棉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一篇:张飞的长子

下一篇:嘉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