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睡前小故事 > 正文

陕北土窑洞里女人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陕北土窑洞里女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无数的城里读书人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祖国的边疆和农村,参与农村建设的同时,也努力丰富自己的人生见识。 这场知青大潮...大家一起来看下陕北土窑洞里女人吧。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无数的城里读书人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祖国的边疆和农村,参与农村建设的同时,也努力丰富自己的人生见识。

陕北土窑洞里女人 第1张

这场知青大潮也诞生了很多浪漫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纯朴和令人向往。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其中一员。

知青一员

1969年1月北京的天空还飘着雪花,此时王凯利的心情像天气一样。

刚刚高中毕业的他本来是有机会前往大学继续深造的,可是知青下乡政策已经下发,对于有两个孩子的王家来说,必须派一个孩子去乡下插队。

妹妹年纪还小,别无选择的他踏上了知青下乡的班列。

和他被分到一个地方还有十几个男女,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陕北。

众人对于这个城市非常陌生,只是从老一辈口中得知,陕北是一个风沙多、干旱、缺水的贫穷之地。

伴随着轰鸣和黑烟,火车行驶在两条铁轨上,

在别人的欢声笑语中,时间仿佛变得不那么缓慢。一行人经过四天三夜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这个充满西北风情地方:陕北延安地区延川县的井家沟大队。

来到陕北

陕北的寒风给了这帮北京孩子上了第一课,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让人彻底失去了方向。

几个女孩子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边哭边说:“这里好荒凉,我好想回家。”

这个想法肯定是不切实际的,只有等到了有机会才能被调回北京。

在车站他们遇到了接站的井队长,一个拥有西北特色的粗犷的汉子,他用西北话和这帮人亲切地打招呼:“这山沟沟土地贫瘠,生活条件差,让你们受苦了。”

随后他们坐上了井队长的牛车赶往大队,到达了井家沟。

到了这里,女同志被安排到了一座土窑里,虽然有一点破旧但最起码还可以遮风避雨。

男同志就没有那么幸运,他们被分配到牛棚旁的破烂不堪的窑洞中。

说是窑洞其实用断壁残垣来形容也不为过,四处漏风不说,看着也有些摇摇欲坠。

陕北人民的热情和对他们的照顾

这所窑洞是之前兴修水利给民工用的房子,已经十年都没有人居住了。

幸好这间房子的大炕很大,足以住下这帮人,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有了住处,井队长就安排人去公社买了一口大锅给这帮劳累的孩子们做上一顿饭。

也是这样的一顿饭,让王凯利和井队长的侄女井招娣第一次见面了。

在吃饭期间,为了照顾这帮孩子的心情,井队长安排了村里的秧歌队为他们表演了节目。

一场秧歌表演结束之后,大家的心情也欢快了很多。

此时同队的陈成就开始鼓动大家表演节目:“同志们,咱们不要辜负陕北人们的热情,我们也要表演个节目助助兴。”

在大家的推荐下,学识渊博的王凯利被推上了舞台,王凯利表示:“我不会表演节目,我只能为大家朗诵一首诗歌。”

一首诗作罢,掌声不由自主地响起。哪怕没有听懂诗的意境,这首诗也感染了在座人的情绪,其中就包括帮助收拾卫生的井招娣。

井招娣第一次听到这么有感染力的诗歌,也第一次接触这么不一样的男孩子,情窦初开的她对这个男孩子有了很深的印象,这往往是陷入爱情的前兆。

就这样一顿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这帮知青也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王凯利他们也开始帮助陕北人们建设自己的家园。

很多人都学会了放羊、种地等技能,因为王凯利年龄最大所以做饭的活也落到了他的头上,这个时候井招娣自告奋勇的报名帮助这帮知青做饭。

两个人也多了许多接触的时间,井招娣不时向王凯利请教一些外边的事情,而王凯利也向她学习一些西北风土人情。

两个人经常在火堆旁讲述着往事,或许这是他们一天最快乐的事情。

井招娣常常问他:“王哥,你在老家有相好的没?”

听到这句话,王凯利总以为这个女孩子在和自己开玩笑,总是打趣地说:“有,有很多。”

每次听到这句话,井招娣都不开心,可是性格耿直的王凯利并没有发现这一点,就这样时间在两个人的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两年多。

夕阳下依偎

这两年的时间让彼此的两个人关系更加亲密了一些,两人也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一则消息彻底打乱了他们的节奏,新的一年征兵告示传到了这个偏僻的小乡村。

王凯利看到这个消息时非常开心,他无时无刻不想着离开这个地方。

他也第一时间去报了名,并且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井招娣,井招娣听到这个消息,问了一句:“王哥,你走了还会回来吗?”

王凯利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只能勉强地说:“能不能上去还是个难事,哪能走。”

这帮知青常年受苦,身体条件等方面通过考核不是难题,王凯利也轻松地经过了体能测试,然而却没能通过最后一关。

这个消息对于王凯利来说早已是意料之中,可是当事实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还是无法接受。

他独自一人赶上羊群去大山里自我疗伤,此时的井招娣知道王凯利的心情,她拿上父亲的羊皮袄跟随着王凯利来到山上。

看到井招娣来到身边,王凯利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依靠,依偎在井招娣的怀里痛哭起来,嘴里还重复着:“为什么?为什么?”

此时的井招娣看到自己心爱的男人这么难受,她也不知道怎么去安慰,只是用自己的怀抱温暖着这颗受伤的心灵。

夕阳的余辉将两个人的影子定格在这片黄土之上,两个人的感情也在互相安慰中得到了升华。

井招娣微弱的语气打破了此时的平静:“王哥,这里不好吗?你可以永远在这里,我会一直陪着你。”

听到井招娣这样的话,王凯利陷入了沉默。此时的他或许是在做某些决定,最后他坚定地说:“我不走了,就在这里了却余生也挺好的。”

说出这句话之后,王凯利头也没回的赶着羊群返回了队里,而欢呼雀跃的井招娣蹦蹦跳跳的跟随着羊群。

自此以后,两个人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两个人的心也装下了彼此。王凯利再也不提离开这里,可是想要长时间在这里就要找到一个养活自己的营生。

很多县里的招工王凯利也想参加,但他却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现实又一次打击着他,他变得沉默寡言,只有面对井招娣时才会变得健谈。

王凯利每次劳作都特别努力,他想要用劳作麻痹自己的自卑。幸好井招娣时常陪伴他左右,让他有了心灵的寄托。

转眼来到这里已经三年了,这帮知青也有了回家探亲的机会。这年春节就是他们返乡的时间,知道要回家的他们一个个干劲十足。

王凯利劳作的同时也准备着回家的事宜,离回家还有三天的时候,井队长找到了王凯利并告诉他:“小王,今年你不要回去了,就留在这里值班吧!这里不能都走,总要有一个人做牺牲,这不是我的意思这是上边的意思。”

说完井队长无奈地走出了王凯利的房间

听到这句话,王凯利虽然沮丧,但他也想开了很多,欣然的接受了这个事实。

离别的火车如约而至,在别人欢声笑语中王凯利返回了自己的土窑。这个时候井招娣再一次来到他的身边,并打趣到:“王哥,今天怎么不去送送他们?”

王凯利笑笑说:“你为啥也不去?”两个人相视一笑,王凯利的难过也过去了一大半。

春节的温暖

春节的欢乐气氛,很快就化解了孤独的情绪。

王凯利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井家沟的村民纯朴,知道王凯利一个人孤独,便轮流请王凯利到家里吃饭,这样的温暖也让他体会到年味。

每天井招娣也会来到这里陪伴王凯利,到了大年三十井招娣更是让母亲亲自前来把王凯利招呼到自己家一起过春节。

这让王凯利非常害羞,毕竟一个男人到一个未出阁的女孩子家里过年总归是不好的。他自己倒是没什么,他怕别人说闲话。

井母却说:“怕啥?谁爱说谁说,大不了我把女儿嫁给你。”

这句话弄得井招娣和王凯利两个人都红着脸,跟随着井母来到了井家。一家人并没有把王凯利当作外人,反而更像是一家人。

王凯利起初还有些别扭,后来慢慢地适应了井家的热情,还和井父喝了一点西凤酒,两个人相谈甚欢,这顿饭也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吃完饭,本来井母想要留下他在这里过夜,王凯利断然拒绝了井母的请求。毕竟吃饭没什么,要是在这里过夜,传出去井招娣就没法在这个村里呆了,村里的流言蜚语都能把她淹死。

回到自己的土窑,井队长早已经在这里等着他了,手里还端着饺子。这让王凯利没有想到,连忙招呼他进屋。

井队长说道:“小王,知道你自己一个人孤独,你嫂子让我送些饺子过来。”

这样的举动也让王凯利体会到井家沟人对自己的爱护,他已经很久没有体会到这种被关心的感觉,一时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这一刻泪如雨下。

这弄得井队长不知道自己怎么办,连忙说:“小王,别哭。想家了吧,以后一定会回去的。”

两个人一直聊到了天空泛白,井队长才离开,离开之前还叮嘱他明天到队长家吃饭。

到了大年初一,井招娣已经早早地带着吃的来到土窑和王凯利一起吃了早餐。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让王凯利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让王凯利有了彻底扎根在这的想法。

这里有纯朴的村民,还有他忘不了的姑娘。

两人的感情也在这个春节的气氛烘托下逐渐升温,村里人也知道两个人的感情,但是谁也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

王凯利每天除了上山放羊,就是跑到井叔家帮井叔干活,或者教井招娣识字,几个人的相处分外和谐,王凯利的加入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知青返回陕北

正月的热闹过了十五就基本结束,很多知青也返回到了陕北继续生活。

回来的同志都给王凯利带了许多北京的特产,也带回了很多消息。陈成对王凯利说:“凯利,或许用不了多久你就可以离开这里了。”

听到这些王凯利并没有很大的情绪波动,他只是回了一句:“知道了。”能不能够回去已经不是他重点考虑的问题了,因为他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生活还是周而复始地进行,每天的劳作和陪伴让王凯利在这里有了家的感觉,他已经不想离开了。

7年的时光让王凯利彻底离不开这里,此时的知青就剩下4个人。

而王凯利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井队长此时也站出来找到了王凯利:“小王,你一时半会也走不了,不如就留在这里成家吧。毕竟你和招娣的事情也发展的差不多了,要不就挑个好日子把婚事办了吧?”

王凯利此时已经羞红了脸,只是弱弱的回了一句:“中。”

就这样,王凯利和井招娣的婚礼如期举行。

王家的亲人没能赶到,井队长就号召全体村民去参加王凯利的婚礼。

婚礼虽然办的朴素,但是任何一个角落都充满着温暖,两人经过多年的相处终于走到了一起。

婚后王凯利搬到了井家和井父一起生活,也把结婚的事情第一时间通过书信通知了自己的家里人。

王凯利也算是正式的成为了陕北人,这里成了他真正的家。

不久,井招娣就为他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这让王凯利喜出望外,或许生活就这样继续下去,但他却突然有了回去的机会。

事件反转回北京

事情真像陈成说的那样,王凯利父母的事情得到了解决。他带着老婆和孩子赶回北京和父母见面。

当他看到满头白发的父亲和苍老的母亲时,他的心就像被针扎了一样。

父亲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而母亲早已经哭成了泪人,相见的欢乐被悲伤的泪水所淹没。

王凯利也向父母介绍了老婆井招娣和孩子,看到农村出来的媳妇,王凯利的父母并没有说什么,反而更加爱护了。

对于自己的孙子更是喜欢的不得,这样的一家亲也让在外奔波多年的王凯利放下了思想包袱。

当父亲问到王凯利以后的打算时,看到父亲期盼的眼神,他把已经到嘴边的“回陕北”硬生生的憋回去了,他已经亏欠自己父母太多了。

最后在父亲的建议下,他参加了高考,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井招娣也在王父的帮助下来到北京师范学院食堂工作。

返回陕北

两个人也返回了陕北牛家沟,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井父,井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五味杂陈,有对王凯利能够考上大学的开心,也有对自己女儿的担心。

王凯利也看出井父的心事,在晚饭时主动陪他喝酒聊起了家常,从来到井家沟,一直聊到了和井招娣结婚。

渐渐王凯利把话题转到回北京这件事情上来,他对父亲说:“爸!我想回北京读书,招娣的工作也安排妥当了,毕竟我离开父母已经很多年,我想回去陪伴他们的余生,等那边生活稳定了我也把您二老接到北京生活。”

听到这些话,井父久久没有说话,只是不住的喝酒。

井母反而很高兴,替自己的女儿女婿感到开心,还一直嘱咐王凯利在北京好好学习,嘱咐女儿在北京要照顾好公婆。

此时的井父终于放下了酒杯说道:“娃!你能够考上大学爸应该替你开心,可是我的心里一直开心不起来,我有一件心事一直放不下。”

王凯利此时很疑惑,就在这个时候,井父的泪水流了下来,他说道:“哦(我)也盼着你好,盼着你有出息,你有出息了,巧英也能享福,娃娃也不会受苦。可哦(我)又怕你有出息又怕你好,哦(我)怕你有出息了就不要哦(我)家巧英了……”

听到这样的话,王凯利意识到父亲对于女儿深深的爱。

他对井父说:“爸爸!你放心!我不会抛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我在陕北的十年里多亏了招娣的照顾,没有她我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您放心以后我会和招娣好好的过日子,不会辜负您二老的期盼。”

这顿饭也在压抑的情绪中艰难的吃完,王凯利整个晚上都没有休息好。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自己将招娣带到了陌生的城市是对还是错。

这个时候井招娣轻轻的和王凯利说:“王哥,你应该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离开这里其实一直是你的梦想。无论你去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去哪里,你在哪,哪里才是家。”

这一句话也让王凯利彻底的放下心来,清晨的阳光不会因为留恋而忘记升起,离别的悲伤不会因为重逢的向往而遗忘。

熟悉的火车伴随着黑烟缓缓驶来,这一次的是离别更是希望。井父没有来送女儿,因为他怕自己不敢面对这个事实。

幸福的生活

来到北京的两人开始适应新的生活,孩子也交给了王父照顾。王凯利也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开始健谈起来,身边的朋友也慢慢变多。

等到了王凯利学成之后就留在了北京师范大学当了老师,而井招娣也继续干着她食堂的工作。

在后来的几年里王凯利会利用假期返回陕北和井父生活一段时间,也会时常接井父来北京居住一段时间。他们的生活在陕北和北京来回穿梭,虽然辛苦,但是家人幸福就已经胜过一切。

王凯利当知青的这段时光,是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段经历。陕北也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每当提起曾经的往事他都不住的流着眼泪,因为在那里他得到了爱的同时还得到了重生。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陕北土窑洞里女人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一篇:龙骨事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