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睡前小故事 > 正文

大望村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大望村,罗湖区,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是深圳经济特区内最早的四个行政区之一、深圳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明朝中后期,现罗湖区一带已经有湖贝、黄贝岭...大家一起来看下大望村吧。

罗湖区,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是深圳经济特区内最早的四个行政区之一、深圳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明朝中后期,现罗湖区一带已经有湖贝、黄贝岭、向西、罗湖、蔡屋围等广府村落。明末清初,在几个广府村落间,大家建起了墟市,这就是有名的深圳墟。随着民国元年广九铁路的通车,深圳墟逐渐成为当时宝安县最繁华的地方。1953年,宝安县政府从南头迁往深圳。

大望村 第1张

罗湖区地图

1979年3月,宝安县改为深圳市,罗湖区于同年10月正式组建,辖福田、附城2个公社和深圳镇。

1982年1月,设立罗湖行政区,辖整个深圳经济特区。

1983年6月,深圳市把经济特区划分为罗湖、上步、南头、沙头角4个管理区。

罗湖管理区

199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罗湖管理区、沙头角管理区合并组建新的罗湖区。

1997年11月7日,国务院批复,从罗湖区分出沙头角镇和梅沙、盐田两个行政街道,成立盐田区。

截至2022年,罗湖区共辖10个街道。

罗湖

罗湖村是罗湖区以及罗湖街道名字的来源。罗湖村村名由来有几种说法:罗湖村地势低洼,与罗溪(深圳河)相通,湖塘众多,民俗以水为“财”、谓之“罗湖”、寓意广罗多方资财;

上世纪60年代的罗湖村

另一说法是,罗湖自古有“五水归湖”之说,一下大雨,莲塘河、沙湾河、洪湖、银湖和香港上水的水一齐汇流到这里,致水深齐腰,如一大湖,雨停天晴后,湖水又很快泄走,人们戏称是箩筐装湖水,故名罗湖;

又传“罗”字源于古越语,是古壮侗语对山的称呼,带有“罗”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遗,罗湖之意即一山耸立在湖塘众多的水泽之地。

罗湖山旧貌 @深圳新闻网

罗湖村,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由袁姓先祖迁徙至此开基立村。据民国八年《罗湖袁氏家谱》记载,罗湖袁氏系东莞温塘袁氏的一个分支,以温塘袁氏始迁祖袁仍为一世祖。

民国时期日军地图上的罗湖村

袁仍,字悦塘,配邓氏,生三子。宋淳化四年(993)龙川乡竹子园宦游岭南,乐山水之美,遂卜居东莞温塘,为东莞袁氏一世始祖。十一世祖袁愚于明洪武初年,从温塘向东南而来,先暂住于泰坑,后择地罗湖卜居立村,成了罗湖村袁氏的开基之祖。

《渔隐公墓志》

随着家族的壮大,袁氏在罗湖发展出了7个自然村,分别是沙路(第一坊)、围内(第二坊)、杨树仔(第三坊)、大村(第四坊)、大屋(第四坊)、下底(第五坊)、六家头(第五坊)。

水贝

水贝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八年(1410),由张氏先祖开基立村而成。因村落建在水塘背后,故称为“水背”,后简写成“水贝”。深圳地区以“水贝”为名的村落,比较出名的有三:一为深圳水贝,一为公明水贝(即现上村、下村,陈姓),一为大鹏水贝(欧阳氏,系袁庚老家)。

1945年地图上的水贝村

张氏为唐朝著名诗人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后人。南宋绍兴年间,张九皋后人张岘任惠州海丰县尉,从海丰县迁到东莞县大塘壆下村开基,为东莞张氏始祖。洪武二年(1369),为了躲避钱粮公差,张岘的七世孙张景登携母亲迁徙到大鹏的九墩岭叠福村。

向西村《张氏族谱》记载的张氏分支情况

永乐年间,张景登之孙张绍龄携三子玉轩、靖轩、圭轩由叠福村迁徙至隔塘(一说为现水贝村,一说在向西村附近)开基立业。扎根隔塘后,张氏慢慢开枝散叶。成化年间,玉轩的四个孙子,分别开基水贝(思月)、向西(爱月)、湖贝(怀月、念月),靖轩的后人开基黄贝岭,圭轩后人则迁居排榜、落马洲等地。

向西

向西村由张氏先祖爱月公开基而成,因村子房子朝向西,故名向西村。现在的向西村由向西、向东、塘尾仔、湖南围组成。其中,塘尾仔又称西湖村,为林姓村落,湖南围为廖姓村落。

民国日军地图上的向西一带村落分布

湖贝

湖贝村由张氏先祖怀月公、念月公开基而成。湖贝村又称湖贝大围,因村子建于一个湖的背面,故称湖背村,后简写成“湖贝”。

民国日军地图上的湖贝村

黄贝岭

黄贝岭由张氏先祖靖轩公之孙东梧于成化二年开基立村而来,因立村时房屋建于名为黄泥岗(又称小凤山)的一个小山岭背面,取名黄背岭,后简写为黄贝岭。

民国日军地图上的黄贝岭

蔡屋围

蔡屋围始建于明初。洪武十七年(1384)年,朝廷在东莞县沿海设置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和大鹏守御千户所,并设立屯田,于赤磡附近设置军屯月冈屯。根据《蔡屋围蔡氏族谱》记载,其时,蔡姓入粤九世祖蔡基俊从东莞大井村迁至沙浦村,后迁至赤磡月冈屯附近。

90年代的蔡屋围旧貌

蔡姓在此立足后,后代子孙人丁兴旺。到了明朝中叶,蔡氏在月冈屯附近建了一个围,当地人便称之为“蔡屋围”,而其他姓氏因蔡氏势力壮大,渐渐搬离该处。到了明后期,蔡氏人口越来越多,又在赤磡建了新的一个围,人称“新围”,而老的蔡屋围,便成为“老围”。不过,在清中叶以前,这里还是习惯被称为赤磡、月冈屯。

1945年地图上的蔡屋围一带

除了老围和新围,蔡屋围还有红围(即曹屋围),为曹姓所居。此外,还有十余家陈姓居住于村子里面。

笋岗

现笋岗村始建于元末明初,由何氏先祖何真开基而成。明朝开国后,何真因主动归顺明朝,使岭南不必再受战乱之苦,被朱元璋封为东莞伯。

1945年地图上的笋岗村

何真去世后,其后因蓝玉案受牵连,家族遭受清洗。何真共有八子,在此次劫难中唯有第五子何崇躲在了今香港的大浪湾一带而幸免于难。当时随何崇逃出来的还有何崇的四个儿子以及何真次子何华的二子一孙。数年间,何崇他们一直东躲西藏,直到建文帝登基大赦天下,才得以重见天日,回笋冈定居,繁衍生息。

笋岗老围俯视图 @李宝芝

关于笋岗地名由来,目前广为流传的是,因笋岗建村时,村后山冈有大片竹林,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遍布山冈,故取名笋冈(岗)。

《庐江郡何氏家记》上关于元末笋冈欧氏父子的相关记载

根据《庐江郡何氏家记》*记载,在何氏定居前,便有欧广父子以笋岗为割据中心。由此可见,笋岗之名在何氏定居前便已出现。欧氏父子因暴虐成性,民心尽失。时占据西乡、黄田的郑润卿用计除去欧氏父子,并迎接何真接管笋岗及欧氏所建之营寨。何氏就此进入笋岗。

*《庐江郡何氏家记》系何真之子何崇于八十余岁时,凭借记忆,重录其父所写的家记(其时已亡失)梗概(余年八十余,齿豁头童,双目昏花,勉录家记梗概)。书中记载了何真征战的历史,是深圳、东莞、惠州等地不可多得的元末明初时的地方史料。

田贝

田贝村始建于宋末元初,开村始祖林衡山带着长子林观保、次子林观奴迁入此地,搭棚建屋,开田垦地,繁衍生息,逐渐发展形成村落。*

1985年地图上的上田贝和下田贝

田贝之“贝”原为“背”,田贝林氏的族谱上记载“朝于田暮于背,卖瓦度日的林氏黎民”,因此得名“田背”。后林氏繁衍壮大,分上、下田贝两村,东为上田贝,西为下田贝,以布吉路(现为文锦中路)为界。

田贝村石刻

1984年12月3日,田贝村人举行了新村奠基典礼大会,上、下田贝再次合二为一。

《西湖林氏族谱》记载的田贝开基祖

*《深圳村落概览·罗湖卷》中写田贝开村于明末,开村始祖林衡山带着长子林进、次子林满贤、三子林荫迁入此地。然根据民国八年《西湖林氏族谱》所载,林荫为林氏宋二世祖,系林衡山之父而非其子,而林衡山育有二子而非三子。

罗芳

罗芳村始建于元朝。“罗”字源于古越语,是古壮侗语对山的称呼,带有“罗”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遗留。罗芳的“罗”应为此源,后来村名多次出现同音异字情况。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新安县志)称为罗坊村,20世纪20年代的《广州日报》称之为螺坊。新中国成立之后,正式的文字材料多用罗芳村之名,并沿用至今。

民国日军地图上的罗坊

罗芳村为广客混居的村子。元朝时,侯姓从番禺县迁居此处,在此开基立村。到了康熙五十八年(1719),有客家陈姓从惠州府归善县迁至此地,与广府的侯氏共同居于罗芳。

罗芳村牌坊 @深圳微时光

现有部分资料记载,罗芳之名源于本村一开始有罗、方二姓在此居住,此说法实为穿凿附会。

田心

田心村始建于明朝末期,为梁氏开基立村而成。因立村时,村周围都是田地,该村位于田地的中心,故取名田心村。1997年原地重建,因此地过去称庆云里,故将新建居民小区命名为田心庆云花园。

1985年地图上的田心村

田心梁氏为福永梁氏分支。宋咸淳年间,梁氏先祖梁仕佑从东莞迁居福永沙尾墩头,立村梁屋。明末,梁关保与母亲关氏从福永梁屋来此安居,其原配张氏生三子后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而形成村落。

布心

布心村,始建于明朝末年,原称“莆心”,由赖姓先祖从龙岗池坳迁此而形成。关于“布心”地名的来历,现在最广泛的说法是,因当地生长着一种莆草而得名“莆心”,后取方言谐音,而称“布心”。

民国日军地图上的布心、水围

笔者认为,“莆心”的“莆”为“埔”,意思为指平坦的地方。布心村的位置位于众山之间的小平地中,“埔心”符合其地理位置。

水围

水围村始建于明朝末年,林姓先祖最早迁此开村立业。明末,林氏先祖从东莞迁居此地,一开始为笋岗何氏地主的雇工,后积攒钱财,买耕地建屋。随着梁姓、袁姓等陆续迁来,逐渐发展形成村落。

1945年地图上的布心、水围

水围建村时,因三面环水,便以水围为名。

渔民村

渔民村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东莞水域的疍家人从东江顺江而下,逐水漂流、打渔为生,后漂流到深圳河边俗称“犁头尖”的荒滩上,用竹子和茅草搭起水草寮棚定居而形成村落。因当时以捕鱼为生,故取名渔民村。

70年代末的渔民村 @罗湖区志

赛龙

赛龙村始建于1958年,附城公社为了镇区日常蔬菜供应和支援香港,由油榨头、灰炉吓、蛟湖、高床铺、军田塱、沙河仔、大头岭等村世居村民及下放知青等组建菜农大队。1980年,菜农大队更名为菜民企业公司;1992年农村城化改制时取谐音更名为赛龙实业股份公司,赛龙村由此得名。

赛龙村的油榨头目前可考历史可上溯至宋末元初

泥岗

泥岗村原名坭冈村,现村始建于民国初期,因郑姓先祖从布吉草埔村迁入而形成。因村落建在凤凰山南侧的山脚下,附近多为黄土山岗,遇雨成泥,故取名坭岗村,曾用名泥岗村。

民国日军地图上的泥岗村

修建深圳水库时,布吉的上下坪村被列作水库垃圾填埋区,曾氏村民搬进了泥岗村,形成了郑、曾二姓共居的格局。

在嘉庆《新安县志》中,在现罗湖区附近,记载有泥冈村,为本土籍村落。如果现泥岗村为该泥岗村,有可能村民离开,郑氏迁入后沿用原村名。

泥岗村牌坊

此外,现今也有个主流说法,罗湖的坭冈村原为笋冈何氏所居。但何氏所居坭冈是否为此坭冈,笔者认为有待商榷,值得深入考究。

《庐江郡何氏家记》中关于何氏家在坭冈的记载

元末,笋冈一带已有欧氏父子,且其势力范围远至黄坑岭(靠近今东莞,有可能为今观澜横坑,当时有黄坑岭表营),而在笋岗亦建有笋冈营。而罗湖的坭冈距笋冈不过区区两公里,按道理说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割据势力。

泥岗作为地名很常见,在观澜、石岩各有一条黎光村,黎光正是坭冈雅化而来。

草埔

草埔由吓屋、吓围、新屋吓、独树、鹤围、章輋、清水河等七个自然村组成,深铁路从中经过,将草埔分为东西两个片区。草埔村的西北部有鸡公山脉,顶峰以鸡公头为名,北有蚊帐顶、马鞍山,东有石牙头、山崮窝,南有老虎墈、力岭环绕,形成北高南低的盆地地貌。

1945年地图上的草埔

草埔的主要姓氏为梁姓。根据《深圳村落概览》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梁氏先祖梁漴、梁君弼从长乐县迁来草莆,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梁漴曾为潮州府千总军官,解甲后在草莆鹤围村定居。漴公后人汝龙、汝凤等人则分别迁至新屋吓、吓围等村居住。后来,五华县梁氏同宗梁君弼也携全家迁来草莆,定居在吓屋村。

草埔鹤围长安世居围门

根据《新安客籍例案录》之记载,康熙十五年(1676),梁氏先祖梁自宏(即梁漴)携眷来新安,在土名草莆子地方居住,耕种军田。也就是说,草埔梁氏为复界后招垦而来的军屯屯田的屯丁。在卫裁撤后,梁氏由军籍划归客籍。嘉庆六年(1801),草埔梁氏后人梁德恭代表新安县400多名客籍童生进京向九门提督提交诉状,争取客籍学额。次年,新安县为客籍人员设立了客籍学额。

《新安客籍例案录》关于草埔梁氏的记载

草埔原名草莆,“莆”同“埔”,意思为山间的小平原。

清水河

清水河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梁姓先祖分支于此立村而成。因村旁河流水质清澈,故名清水河村。清水河,即布吉河,为深圳河的干流。

民国日军地图上的清水河

鹤围

鹤围始建于康熙年间,梁氏先祖梁漴从潮州府解职后移居此地。当地传说,因村后山有较多荷树、榕树,有成干上万的白鹤在林中建巢栖息,故取名鹤围。鹤围之老围名为长安世居,故鹤围又被称为“长安村”。

鹤围老村旧貌

章輋

章輋村始建于清朝初期,因村落附近有成片的樟树,“樟”和“章”同音,取名章輋村,又名樟公輋。輋,客家话中为山腰的意思。章輋主要姓氏为梁姓。

章輋村牌坊

新屋吓

新屋吓始建于清初。漴公定居鹤围后,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多,其后人汝龙、汝凤等人则分别迁至新屋吓、吓围等村居住。吓,原字为“下”,之所以需要添加口字,有种说法是写地契为了避免被人做手脚,变成一个方位词,故写作“吓”。

烈士梁金生祖籍新屋吓

据梁姓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梁姓先祖梁汝龙与汝龙婆在新婚不久从鹤围村迁居此地,与老围相对,称新屋吓。

吓围

吓围始建于清初,建村时间稍迟于新屋吓,其建屋立村的地势比新屋吓村稍低,故名吓围村。吓围约有一半人口是从新屋吓村迁此,均为梁漴公的后裔。

新屋吓祠堂

吓屋

吓屋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根据梁氏族谱记载,该村始祖梁姓十四世祖梁万春、梁万宾,于清康熙年间从长乐华城葵富迁移至新安草莆开基,后定居此地,逐步繁衍成村。

吓屋村

因吓屋村与新屋吓村、吓围村相比较地势最低,每次发生洪灾,吓屋村受灾最为严重。

独树

独树村始建于清朝初期,梁姓先祖从草埔村移居至此子孙繁衍而形成村落。据传,旧时村口有一棵独立的百年老树(传说为松树,也有传说为荔枝树),成人无法环抱,故称为独树村。

独树村综合楼上的独树村三字

水库新村

水库新村是移民村,1959年修建深圳水库时,将位于库区内的黎围、草塘围、大埔、香园仔、大径村部分、菠萝山等6个自然村从库区移民搬迁合并,故取名水库新村。

70年代末的水库新村

六条村1959年秋开始搬迁,直到1963年才建成新村。在此3年间,村民在临时搭建的草棚栖身,几家人挤一间屋子住。村民在还没有完全安居的情况下,也响应政府号召,同全县人民一起建设水库。

1945年地图上水库新村六村原址

六条村中最大的自然村是黎围。黎围,原名坭围,始建于明朝中后期,主要为郑姓。根据《下梅林郑氏族谱》及《淡水郑氏族谱》记载,郑氏清之系十二世庭礼公第三子郑子忠受邀从归善坪地(今属深圳龙岗区)迁居下梅林。郑子忠第四子大球育有三子,其后分居下梅林及坭围。

《郑氏族谱》的相关记载

根据《深圳村落概览》记载,草塘围有20余户,廖、林、刘、黄、何、李、钟、袁8姓。大埔围有17户,何、张2姓。香园仔有12户,林、李2姓。大径村有11户,张、李、殷3姓。菠萝山有6户,均为张姓,而黎围现有200多户。

大望

大望村位于梧桐山麓,村后是是梧桐山风景保护区,村前是深圳水库水源保护区。村庄始建于清朝初期,由李姓先祖从东莞迁移至此繁衍生息而形成。

民国日军地图上的大望村

大望原称大网,后来改成大望村,取大有希望之意。后来刘姓、张姓、何姓陆续搬迁至此扩大了村落规模。1959年开始修建深圳水库,1964年原落马石河沿岸的石禾场等小村落整体搬迁至此合并形成现在的大望村。

梧桐山中大望村

新平

新平村始建于清朝初期,由赖姓、李姓先祖相继南迁至此开基立业而形成。因村落后面山岗形似大龙而称为大龙村,后来改为大隆村。

1945年地图上的大隆和大径

修建深圳水库时,位于库区内的大径村村民除小部分迁至水库新村外,其余整体搬迁至大隆村东侧,与之合并建立新村。经村民代表商议,取意平安、幸福,新村命名为新平村。

笔者认为,“龙”应该为“垄”,有高丘,高地的意思。

新田

新田村始建于清朝初期,李姓、刘姓先祖南迁而来,最初与大隆村合在一起,后在新开田地上建屋立村,叫新田仔,后称新田。1959年修建深圳水库,原来在梧桐山河两岸居住的将要被淹没的大屋村、打鱼坝村等村民于1964年整体搬迁至新田村旧村周边,扩建而成现在的新田村。

民国日军地图上的新田村

赤水洞

赤水洞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因该村旁有一冷水泉,喷出冰凉的泉水,当地方言叫作赤水,故取名赤水洞村。又据《新安县志·卷之十八·胜迹略》记载:“赤水洞,在梧桐山下,泉皆赤色”,故称赤水洞。

1945年地图上的赤水洞

赤水洞主要为黄姓,为沙头黄姓分支。

禾塘光

禾塘光村始建于清朝,由黄姓先祖从横岗牛始埔分迁至此繁衍生息,发展形成村落。该村最早叫禾塘坑村,后上移建在岗地之上,称为禾塘岗,现取方言谐音,将“岗”写作“光”,为禾塘光。

民国日军地图上的禾塘冈

横排岭

横排岭村始建于清朝,李姓先祖南迁到梧桐山开基立业,后代繁衍发展而形成村落。过去称安平村,后因村后的山势起伏,村落位于山岭背风处,称为横背岭村,后改称横排岭村。

1945年地图上的黄排岭

虎竹吓

虎竹吓始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邱姓、何姓、温姓先祖分别从龙岗、大望、盐田等地转入梧桐山定居形成村落。因村有两丛麻竹,麻竹带有苦味而被称作苦竹,故名苦竹吓。1992年梧桐山村改社区时,村民协商将苦竹吓改为虎竹吓。

1985年地图上的虎竹下

坑背

坑背始建于1938年,冼姓先祖于清朝迁居梧桐山半山腰马水凤,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积蓄后,于1938年购置一些靠近梧桐山河的坑边、岭背的田地,逐渐聚居形成村落,依田地的地势形状而取名坑背村。

1945年地图上的马水凤和坑背

茂仔

茂仔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李姓二十世祖李斡祯南迁,先落脚大望村,后兄弟分支迁此开基立业而形成。原是一个小围村,先祖希望后代发展繁茂,取名茂仔围,后改为茂仔村。

1945年地图上的茂仔

塘坑仔

塘坑仔始建于清朝。蔡姓先祖从今广东梅州兴宁迁此,在小水塘旁边定居下来,开村立业,取名塘坑仔。现村于1980年在原村基础上拆建扩建而成。

1945年地图上的塘坑仔

莲塘

莲塘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由万氏和周氏来此开基而成。清初海禁之后,在新安县政府的招垦下,大批客家人进入新安。其时,有三房万氏兄弟从五华南迁至此,定居莲塘。不久后,有两房周氏兄弟迁徙到附近,定居莲塘附近的横岗下,与长岭为邻。后两村合并为现莲塘。鸦片战争后,又接纳了躲避战乱而来的邓氏,成为三姓共同生活的村落。

民国日军地图上的莲塘

根据《莲塘村史》记载,莲塘村因村前有一个种满莲藕的大池塘而得名。不过,有学者认为,莲塘的“莲”应为水浮莲,即水葫芦,学名凤眼蓝。

1978年的莲塘村

莲塘在莲塘河南岸亦有村落,称香园围。根据《莲塘万氏族谱》记载,万氏先祖朝巽公身列儒业而兄弟分居之日,家无斗筲,而自己独立其志,则迁于香园围居住。

坳下

坳下始建于明朝末年,因该村四面环山,依地势而取名坳下村,又写为“凹下”。坳下主要姓氏为邓氏,系锦田邓氏的分支。根据《凹下邓氏家谱》记载,元末,邓汉黼的十二世孙邓仲璧(为粉岭龙跃头开基祖邓季琇次子)从龙跃头分支至此,开基立业,至今已逾700年。

坳下村牌坊

西岭下

西岭下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相传,西岭下村建村始祖杨、古两姓为表兄弟,清康熙年间,杨、古两兄弟一同迁往新安梧桐山下的径肚村,后又从径肚村迁往莲麻坑,再由莲麻坑迁到西岭山下定居立村。

1978年的西岭下村

西岭下村还有一个别名叫“杨古围”,为民国时期国民党莲塘海关对其的称呼。解放后,官方也不再使用“杨古围”的名称,而西岭下的名字则使用至今。根据西岭下杨姓老人口述,该村杨姓先祖叫杨显珍,于清初从广州增城的上塘围迁居至此。古姓先祖为古文相。

长岭

长岭始建于清同治年间,香港莲麻坑村叶姓在深圳河北岸一带开垦土地,并逐渐定居建村,形成村落,称作长命村,后改为长岭村。20世纪60年代,村民大量出走香港,全村只剩几户人家,后来从径肚村迁来两户,加上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及政府从其他地方迁来一些人口,形成现村。

莲麻坑村

长岭村原与莲麻坑隔河相望,一衣带水,后因英国强租新界而分属两地。1951年,莲塘河两岸竖起铁丝网,仅留耕作口。

1945年地图上的莲麻坑

和莲麻坑一样,长岭村主要姓氏为叶姓。清初,叶氏先祖叶思发到东莞清溪教书,后居于观澜松元厦,生二子叶达波、叶达滨。康熙四十九年(1710),叶达波兄弟俩先后从松元厦迁居莲麻坑,到此开基散叶。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大望村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一篇:刘珪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