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睡前小故事 > 正文

方大曾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方大曾,小方自绥远战地寄给母亲的照片。 方大曾,1912年7月13日出生于北平,原名方德曾,笔名小方,取“谦逊与刚正”之意。“九•一八”事...大家一起来看下方大曾吧。

方大曾 第1张

小方自绥远战地寄给母亲的照片。

方大曾,1912年7月13日出生于北平,原名方德曾,笔名小方,取“谦逊与刚正”之意。“九•一八”事变后,小方以中外新闻社记者身份,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吁。1937年7月10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小方成为第一位到达现场的新闻记者,从此成为一名战地记者。1937年9月18日,小方从河北蠡县寄出《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一文后,年仅25岁的他“消失”在战地,从此与这个世界失联。

央视纪录片导演冯雪松在研究小方的过程中,考证出方大曾1933年曾拍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出殡照。当时,方大曾正在中法大学经济系读书,同学称“他是共青团的活跃分子”。

今天,“旧京图说”推出冯雪松先生关于李大钊殡仪照研究的最新文章,为您讲述照片背后的历史。

01

小方是有组织的?

1993年12月18日,将要走到生命尽头的高云晖,在武汉中医附属医院41病房床上,给中法大学的同学王绍曾、李强写了一封信,信中回忆,“中法大学原来在校致力于革命抗日颇为活跃有为的同学,如方德曾,如易叔成,现在知道他们名字的人已很少了,便在当时了解他们情况的也不多。这些同志在我这些回忆信件中都记叙了一些片段,总免致全部湮没无闻吧!”

讲到自己“几频危弱,与闫老五只隔一层薄纸”,感慨“岁月匆匆,环顾四周,四、五个班的同学大致已凋零殆尽,只剩下你,我和李长山硕果仅存!”

这封短信是我在为写作《方大曾:遗落与重拾》查找资料中发现的,要知道,能见到中法校友提及小方的信息是多么不易,这一线索是我兴奋不已。

高云晖是谁?经查,他是湖北枣阳人,比小方低一届,1936年7月毕业。在校期间参加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任中法大学学生抗日会总务部长、北平学生联合会代表,积极参加领导学校的“一二·九”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参事,中国政治法律学会秘书处主任。1959年调回湖北工作,后任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小方拍摄的“一二·九”运动现场

顺着这条线,我又查到了高云晖写的另外一篇回忆文章《回忆夏农苔同志在中法大学》,其中对小方(方德曾)有更为详细描述。

方德曾是共青团的活跃份子,他时常向我输送一些从《红色中华》、英文《苏联建设》画报和海参崴、巴黎出版的一些革命书刊,还给我介绍东安市场的丹桂商场一家旧书店的老板,从那里可以秘密的买到翻印的一些党内书刊,如《中国大革命史》、《肃反》等。

小方是共青团员?难怪方澄敏说,从种种迹象来看哥哥应该是有组织的,在当时来说,这重身份所从事的活动应该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如果认定,方大曾的几次被捕,营救进步同学,参加救亡运动等行为就不难解释了。

暑假中,小方和我编写了一份学习研究社会科学理论的讨论提纲,内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他弄了一架油印机,到我家里刻印了许多份,于是我们就组织了一个“读书会”,参加的人记得有王志民、曹承宪,北大的同学钱昌诶,春明女中的毛掬等人。每两个星期到我家中讨论一次,因为那时我家的房子多,而人又很少,非常空旷方便。大家讨论非常激烈,一谈就是半天,农苔虽未参加这个“读书会”,但他和曹承宪同班上课,同住一个公寓,关系非常密切,因此“读书会”的一些情况,他都了解,和参加了一样。

高云晖这段回忆里提及的夏农苔、曹承宪等都是共产党员,小方和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关联?我对此心存疑问,但是年代久远,朋友们又天各一方,这个问号至今没有打开。

02

一张用照片翻拍的底片

李大钊殡仪照,方大曾摄。选自《方大曾:遗落与重拾》(冯雪松 著 新世界出版社)。

在方澄敏的遗物中,保存着一张用照片翻拍的底片,是方大曾的朋友解放以后转送来的,据称是他拍摄的李大钊先生的出殡队伍。这说法引起我的好奇,他为什么会去参加?如果“组织说”能够确认的话,那么问题就顺理成章迎刃而解了。

1933年4月22日,在北平的《晨报》上刊登了一篇李大钊先生出殡的讣告,这是他被杀害的第六年,之前灵柩一直寄厝在妙光阁街浙寺内。讣告是以李大钊先生之女李星华的名义发布,当时她是中法大学孔德学院的学生。

照片上,前面的几个人身披重孝,相互搀扶,缓步在市井当中,似是向摄影者的方面投来一撇,在街边和酒肆上有人驻足观望。扶持孝子的那个人就是李某某(即李时雨),方澄敏对此印象深刻并下了文字记录。

方澄敏老人和珍藏几十年的底片盒。

见识广博,为人忠厚,深受爱戴的李大钊是著名的共产党领袖,蒋梦麟、沈尹默等北大13位教授伸出援手,为他发起公葬,每人捐款20元,另外,北大教授李四光、郑天挺每人捐10元,马寅初等每人捐20元,梁漱溟等每人捐50元。外地故友鲁迅捐50元,戴季陶捐100元,陈公博捐300元,汪精卫捐1000元。

葬礼的前两天,北平党组织负责同志找到法学院的进步学生李时雨,指示他组织好李大钊同志的殡仪活动,特别是护卫好灵柩安全地送到万安公墓。李时雨出生于黑龙江巴彦,1931年在国立北平法政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打入东北军潜入西安“剿总”第四处,任中尉办事员。1936年后潜入天津,在中共北方局社会部领导下,以天津高等法院检察官的身份从事地下工作。

经一位姓乔的乡亲引见,李时雨见到了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介绍时,说他是李氏家族中的晚辈,特意前来送葬,帮助做些事情。他们商定好,送葬时,李时雨头戴白色孝帽,专扶李大钊十几岁的小儿子,紧跟灵柩,不离寸步。这既是防备军警驱逐的措施,免得他像一般群众那样被驱散,同时也考虑到,万一他被捕,也可以说是李大钊的远房亲属,比较容易脱险。

4月23日清晨,李大钊的葬礼举行。这天,浙寺前殿里设了灵堂,中间挂一横幅,前后左右悬挂了许多挽联,两旁摆放了大量花圈。奏哀乐、读祭文之后,群众唱起了《国际歌》,气氛十分悲壮肃穆。

礼毕起灵,覆盖着绣有蓝色花朵棺罩的烈士灵柩,在群众的簇拥下,缓缓地被抬出浙寺。李时雨扶着李大钊的小儿子,同李夫人及其亲属们紧随灵柩一起走,后面跟随着数百名送葬的群众。大家胸戴白花,臂缠黑纱,一些同志抬着李大钊的画像,扛着花圈、挽联和挽词,边走边向路边行人撒传单并高呼口号。

03

小方有多种可能参加了李大钊的葬礼

从掌握的信息来看,小方有多种可能参加了这次葬礼,和他关系比较密切的老师王思华(慎明),曾受到李大钊的启蒙,又是同乡,或许两个人一道前往。其次,这次行动是红色互济会出面组织的,方大曾曾因参与互济会的事被捕。再者,李星华是小方中法大学的校友,获得消息应该更为直接。

在中法大学读书期间的小方。

方大曾在自己家(协和胡同10号)的自拍照。

送葬队伍最前面是用白纸黑字写的一副巨大挽联,上联是“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下联是“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横批是“李大钊先烈精神不死”!灵柩抬过宣武门后,送葬群众已增至千余人,到西单时,只见不少群众在路旁摆出了祭桌。

这时,宣读祭文声、燃放鞭炮声以及呼喊口号声连成一片,震撼着半个北平城。行至西单北大街时,李时雨回头往南一瞥,只见人山人海,望不到边。

有资料显示,队伍行至甘石桥,有人把早已准备好的绣有镰刀斧头的红旗,覆盖在李大钊的灵柩上。反动军警立刻从四面八方冲击送葬的群众,踢翻了祭桌,殴打朗诵祭文的人,用枪托子打散送葬的群众,逮捕了几十人。李时雨始终扶着李大钊的小儿子及亲属们,坚持把灵柩护送到万安公墓。

据北京研究李大钊生平事迹的专家介绍,先生的葬礼在当年的报纸上多有记载,但从没有配发图片。那么,方澄敏留下的这张照片会不会又是一个新的发现?

岁月如歌,曲终人散。随着熟悉小方的师友先后离世,与他接触过的人愈发稀少了。兵荒马乱,加之失踪时只有25岁,整个生命之旅仅仅开启一角,还没有人及时梳理他短暂的人生,收集他散轶的作品,恢弘之后,突然平静,如同一部磅礴的交响乐,只进行了序曲部分,听者还没有来得及回味,就戛然而止了,而乐手们,并没有留下半点解释,便纷纷退场。

再寻方大曾的过程中,我曾遍翻能够找到的北平一中校友录,中法大学校友录和回忆文章,走进北京市档案馆阅卷,希望从人物关联中发现线索,也曾多次前往中法大学旧址、温泉中学(现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卢沟桥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力图在记忆重建里寻求答案。

中法大学全景

环谷园文泉中学

应该感谢方大曾的校友高云晖先生,在几篇回忆文章中提到小方,留下了极珍贵的历史记载,为我的寻找与发现提供了新的旁证。

“际此国运日隆,新岁又临之机,让我们欢快的恭贺新春,互祝健康长寿吧!”这是高云晖走过一生,在信中留给同学们最后的话。而他与多次提及的方大曾之间还有怎样的交谊,也就随着时光的消逝,渐渐尘封,成了永无答案的历史。

来源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本文选自《与小方同行》(新世界出版社即将出版)

文/冯雪松

图/冯雪松、张文大

编辑/杨丽娟

流程编辑 吴越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方大曾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一篇:台湾历届领导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